象牙丝编织花鸟纨扇,清中期,通柄长57.5厘米,扇面长33.6厘米。扇面为腰圆芭蕉形,上部微卷。扇边包镶玳瑁框,淡绿色彩绘花蝶纹画珐琅柄,嵌骨珠,并系有明黄色丝穗。扇面中心嵌棕竹梁,镶有铜镀金点翠錾蝙蝠纹护顶,梁的上、中、下部各嵌有浮雕盘夔和宝相花纹的橙、紫、黄、红四色蜜蜡护托。细润洁白的扇面是用薄如细篦的牙丝编织而成,牙丝宽不足0.1厘米。扇面自柄托向上嵌有染牙浅浮雕玉兰、芍药等花卉及蓝甸鸟。扇面纹饰精致细密,孔缝均匀,经纬片的拼合天衣无缝,色彩绚丽,雍容华贵。这种象牙丝编织及嵌色工艺,广州工匠最为擅长。留存至今的“宫中进单”中经常可以看到广东进贡的类似器物。又称团扇,即圆形扇面,多见于宋代以前。

包镶指用一般木材造胎骨、以薄片硬木造贴面的家具工艺。龟类动物,产于海洋,体长三尺余。形似龟而嘴尖,前足长,背有主甲十三片,重叠如覆瓦,淡黑而微黄有黑斑,胸甲黄黑,性强暴。其甲熟之甚柔,可制工艺品。以其所制笔杆极为珍稀。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以金属制成特定的架子,用金属线勾勒出图案纹样,然后在线条间的凹陷处粘贴翠鸟的羽毛。用点翠工艺装饰的器物色彩鲜艳,精美华丽。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蜜蜡与琥珀、金珀同类,都是有机矿物,成分是松脂,主要含碳、氢、氧等化学元素,带负电性,非晶体,硬度为2—2.5,比重为1.05-1.09。蜜蜡体轻,性脆,不透明,颜色为黄红、浅黄色的较差。蜜蜡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因其硬度低、熔点低、性脆等特性,所以不宜雕作大件器物,多用以雕刻小型工艺品及小摆设。蜜蜡与琥珀、金珀的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以波罗的海沿岸生产的最为著名,我国亦有出产。将象牙雕刻成所需物件,再行染色加工,所成之器称为“染牙”。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佛教中对诸天人所着之衣的称谓,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净居天衣重三铢。”后演变为对神仙的非凡服饰的泛称。

文章标签: 工艺 扇面 珐琅 器物 花卉

猜你喜欢

象牙刻松鹿图笔筒
犀角镂雕双螭耳螭纹荷叶式杯
象牙雕十八罗汉臂搁
犀角雕兽面纹方炉
朱三松竹雕人物笔筒
犀角雕螭耳凤纹三足杯
犀角镂雕双螭柄仿古兽面螭纹杯
染牙雕瓜蝶洗
犀角雕随形光素杯
犀角雕人物故事纹杯
黄振效象牙镂雕小船
文竹贴花方水丞
象牙镂雕葫芦式花囊
牙雕鹌鹑盒
犀角雕松梅纹杯
犀角镂雕婴戏桂纹杯
犀角镂雕佛手纹杯
犀角雕桃花座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