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月曼清游》册,每页长37.1厘米,宽32.9厘米。全套《月曼清游》共十二页,为对折式,一面为景,一面嵌螺钿诗文,签题《月曼清游》。此册以宫中仕女从正月至十二月的娱乐活动为题材分刻十二页,景题分别是:“寒夜寻梅”、“闲亭对弈”、“曲池荡千”、“韶华斗丽”、“池亭赏鱼”、“荷塘采蓬”、“桐荫乞巧”、“琼台赏月”、“深秋观菊”、“围炉博古”、“文阁刺绣”、“踏雪寻诗”。各页的图景均以象牙雕刻为主,并分嵌各种彩石、青白玉、碧玉、红蓝宝石及玛瑙、玳瑁等。如彩灯用玛瑙、宝石点缀,人物头发、眉目以黑漆涂染。画面色彩明朗,层次分明,富于立体效果。右页则以蓝色沙漆铺地,上以螺钿嵌乾隆皇帝御题七言律诗一首,五彩斑斓。诗后钤“漱芳润”、“乾隆宸翰”等印。这套作品是根据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陈枚的《美人图》画稿,经造办处著名的牙匠高手陈祖璋、顾彭年、常存、萧汉振、陈观泉等5人费时百天而制成(十二月“踏雪寻诗”场景中阴刻了作者名款:“小臣陈祖璋、顾彭年、常存、萧汉振、陈观泉恭制。”)。陈祖璋、陈观泉父子和萧汉振均为广东人。此册原名《百美图》册,也曾提名为《上苑长春》册,后定名为《月曼清游》册。册页中的画面布局、人物活动等与陈枚的原画稿有很大出入。此册是在乾隆皇帝亲自督促下,集能工巧匠于一堂,结合牙雕与镶嵌技术,精雕细刻之大作,反映了我国18世纪牙雕工艺和镶嵌技术的高超水平,历来被誉为清代牙雕艺术中的代表之作。指取材于各种贝壳色泽光华最佳的部位,分层剥离和裁制后镶嵌于木、漆器之上作为装饰。《髹饰录》中描述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意即按照画面花纹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泽的螺片,裁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镶嵌出各种画面,达到近似设色的效果。

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仕女”始称“士女”,其原初的语义指未婚的男女,后来泛指男女。至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录绘画作品时已开始用“士女”一词,它代表了一种题材内容,在当时,这类画作主要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美女。第一页,正月景。刻元宵佳节之夜众女赏月观梅的情景。乾隆帝御题诗:

春信侵寻栏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

轻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

烂银盘子上东墙,绣线花檠不让光。

翠蛾无语含情处,一夜春风卜短长。

第二页,二月景。满园繁花怒放,众女于亭中对弈或观棋。乾隆帝御题诗:

胭脂匀缀小桃枝,别苑春和二月时。

镜户团圆清昼永,楸枰斜倚共敲棋。

竹篱石径罨窗纱,逗漏春光日正赊。

怪底阿香移步晚,为拈红绿误烹茶。

第三页,三月景。绘园中垂柳桃树旁,众女荡秋千的欢快场面。乾隆帝御题诗:

清明时节杏花天,岸柳轻垂漠漠烟。

最是春闺识风景,翠翘红袖蹴秋千。

曲池风静镜澄波,丝柳青输两鬓螺。

未许人间轻比似,壶中游戏半仙娥。

第四页,四月景。雅斋旁,曲池畔,花美人娇的景致。乾隆帝御题诗:

日日韶华斗丽新,鼠姑独殿一园春。

蛾眉倚栏相看处,最妒沉香亭畔人。

天香国色两相争,转觉诗人费品评。

气韵风标都不让,只饶无语一般情。

第五页,五月景。端午时节,众女在阁中观鱼纳凉,照见水中丽影。乾隆帝御题诗:

池亭消夏坐熏风,韵杂琴筝水竹同。

何用香奁重拂拭,绮罗人在镜光中。

翠竹阴森夏日长,冰纨初试午风凉。

玉鱼贴体微寒切,只少南方荔子尝。

第六页,六月景。众女相语于湖畔的柳荫曲廊前,迎接着采荷归来的女伴。乾隆帝御题诗:

微风细雨柳垂丝,荷芰香中语翠眉。

小立船头浑不定,碧波新涨一篙时。

满湖霞锦漾微风,绣袂招呼挈伴同。

不数丽华夸步步,春光六月绮罗丛。

第七页,七月景。刻七夕时,众女聚于桐荫下,比赛穿针引线的愉悦景致。乾隆帝御题诗:

桐轩昼静彩针抛,绿倚红偎笑语交。

自是女郎工乞巧,柳州文笔漫相嘲。

新秋庭院足清娱,绿荫修梧三两株。

步履溪桥怯无力,娉婷红里倩人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之乞得巧。”第八页,八月景。刻中秋月明,众女聚于高台上。乾隆帝御题诗:

石栏微冷透冰纱,徙倚中宵玩月华。

环佩风清凉夜永,水晶宫里绿华家。

峭寒已切薄罗裳,云外风飘桂子香。

指点秋光含意处,遥空月色正苍苍。

第九页,九月景。刻仕女结伴在广庭之中赏菊。乾隆帝御题诗:

深秋黄叶着霜添,砌畔寒花映绮帘。

何必东篱夸胜赏,风情都付女陶潜。

回廊枫桕染新丹,几许秋光结伴看。

莫道绮罗人怯弱,冰肌原不畏清寒。

第十页,十月景。刻闺中仕女在暖炉边鉴赏瓶鼎书画。乾隆帝御题诗:

深闺寂静重帷暖,彝鼎纵横白璧双。

消遣闲情寒不到,小阳春日度明窗。

何处行来洛浦仙,衣裳如雾鬓如烟。

瑶池玉简群寻检,不数米家书画船。

第十一页,十一月景。刻众仕女品评姊妹的女红之技。乾隆帝御题诗:

文疏烘暖漏阳光,刺绣功夫一线长。

卷起重帘风细处,爱他轻度小香梅。

玉漏铜壶滴响迟,云蛾无语立移时。

帧间绣出双莲朵,多少幽情人未知。

第十二页,腊月景。刻众女相聚,观雪吟诗。乾隆帝御题诗:

温室重帷暖气匀,党家冬日是三春。

寄言烹雪陶居士,漫傲销金帐里人。

贴贴貂茸称绿鬟,步来阶雪印弯弯。

粉墙屈曲重门锁,独共青衣一往还。

碧玉是新疆和阗软玉中的一个品种,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等品种。其中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呈油脂或蜡状光泽。由于所含成分不同,颜色和结构均不如其它软玉均一,色彩淡的呈菜色,色彩深的呈墨绿色,还有斑杂的大环斑状。龟类动物,产于海洋,体长三尺余。形似龟而嘴尖,前足长,背有主甲十三片,重叠如覆瓦,淡黑而微黄有黑斑,胸甲黄黑,性强暴。其甲熟之甚柔,可制工艺品。以其所制笔杆极为珍稀。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帝王的文章或手书。陈枚(约1694—1745年),字载东,号殿抡、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松江)人。他精于人物、山水、花鸟画创作,有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雍正四年(1726年)入宫为专职画家。其作品在承袭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又深受郎世宁等西洋画家的影响,以中西结合的新画风备受世人瞩目。与其子陈观泉均为广东籍的刻牙名手。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蒙召入宫,先在造办处行走试用,月银三两。到乾隆二年时,因陈祖璋所作活计技术水平很高,其薪银便提升到十二两。他在造办处做了14年活计,由于进皇宫时年纪已较老,在乾隆七年(1742年)十一月时,因年迈行走不便,恳请退职,即或“恩准”。乾隆帝下旨赏陈祖璋三十两银子,并准其子一年的假期,送父回广东原籍,再接家眷来京,又赏以安家费用。

陈观泉在其父进造办处时就一同来京,他子承父业,随着父亲一起做象牙活计,因此做象牙《月曼清游》册时,陈观泉也被列入高手之内。

彭年(1505—1566年),字孔嘉,号隆池山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与文徵明游,以词翰名世,人称长者。著有《隆池山樵集》。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在殷及西周早期是一较高的官职,此官名后常随以私名。西周中期后此官职地位下降。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雕镂之工。


猜你喜欢

玳瑁嵌牙黄杨屉四合如意盒
犀角镂雕鹤鹿同春杯
描金夔龙凤象牙什锦梳具
犀角仿古雕活环光素匜
犀角雕双螭柄仿古螭虎纹杯
犀角雕螭柄海水螭纹杯
象牙座玳瑁遮灯
牙雕松树形镇纸
镂雕花木老人犀角槎杯
犀角镂雕荷花荔枝纹杯
牙雕梅竹草虫镇纸
犀角镂雕山水人物杯
象牙雕葫芦形笔掭
犀角雕松阴高士杯
犀角雕桃花座菩萨像
犀角雕松树松鼠纹杯
犀角雕兽面纹方炉
犀角镂雕梅枝柄仿古兽面纹杯
0.0953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