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云龙纹砚盒,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5.8厘米,长19厘米,宽15.2厘米。清宫旧藏。

砚盒长方形,下连铜镀金錾花座。盒内盛铜屉,上置澄泥砚二方。屉内可储热水,以保冬季墨汁不冻,是为暖砚。盒及盖的表面均以宝蓝釉为地,饰云龙纹及海水江崖纹。座底中央凸起双龙,环抱阳文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砚盒胎体厚重,造型端庄,釉质细腻,镀金尤为厚亮。此器为清宫珐琅作之精品,可谓乾隆朝掐丝珐琅的代表作。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即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制作而成的研墨器具,属陶砚一类。澄泥砚的制作起于唐而兴于宋。其制作方法借助于古代制作砖瓦陶器之工艺,将泥土经过澄滤,去粗渣沉淀以后加一些固剂,经制坯煅烧而成。澄泥砚质地坚硬耐磨,易于发墨,不损毫,不耗墨,堪与石砚相匹敌。一些古籍文献中还将澄泥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砚。我国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山西汾河沿岸的绛县、山东的柘沟镇、河北的滹沱河等地均产澄泥砚。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文章标签: 工艺 珐琅 内务府 乾隆

猜你喜欢

掐丝珐琅双龙纹水丞
掐丝珐琅凤纹长方盘
画珐琅缠枝莲八宝纹攒盒
画珐琅执壶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画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
画珐琅五福捧寿夔耳活环瓶
画珐琅天球式冠架
掐丝珐琅夔龙纹双耳花插
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
画珐琅八宝纹法轮
画珐琅兽面纹甗
掐丝珐琅饕餮纹出戟斝
画珐琅花卉三足熏炉
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金胎画珐琅杯盘
画珐琅大吉葫芦瓶
紫檀嵌珐琅五伦图宝座屏风
0.1671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