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人形双耳长方形盖炉,清,通高30厘米,口径25-19厘米。炉长方形,上阔下狭,双立人提环形双耳,四垂云足。炉盖盖壁铜镀金镂空蟠夔纹,云龙纹盖顶。炉通体施海蓝色釉,掐丝勾云头作锦地,用红、黄、白、宝蓝、草绿、墨绿等色填饰图案。炉两正面均饰“寿山福海”及双龙捧篆书团“寿”字图案,空间点缀彩云纹,两侧面饰缠枝菊花纹。炉身以镀金回纹作边饰。炉两侧双人头系绳圈,深目高鼻,两腮及下颌蓄有羊卷胡须,赤脚,身着掐丝填海蓝釉地菊花纹坎肩式对襟长衫。外底中心有起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款,为清时仿刻。此炉掐丝粗壮,线条较为活泼流畅,但釉质不纯,干涩失透,沙眼较大且釉不牢固,多有剥落。从图案的纹饰风格及工艺特征看,此炉应为清初作品。炉的整体艺术风格为中国特色,而抬炉双人却是阿拉伯人形象,颇富异国情调,是一件表现中西文化合璧的典型作品。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呈倒置的云头状的器足。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一种无角之龙,张口,卷尾,蟠屈,作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一般作主题纹饰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锦原为丝织物的种类名,花纹精致古雅。漆器上所谓锦地,是指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其上再饰各种图案。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常与梅、兰、竹一起被喻为四君子,为文人所喜爱。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正中竖直对开。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文章标签: 图案 装饰 纹样 中国 花纹 纹饰 回纹 家具

猜你喜欢

掐丝珐琅三足熏炉
画珐琅八宝攒盒
画珐琅八棱开光提梁壶
掐丝珐琅双龙纹水丞
錾胎珐琅西蕃莲熏炉
画珐琅牡丹纹唾盂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
画珐琅桃蝠纹瓶
画珐琅花鸟纹瓶
画珐琅开光瓜棱式盒
画珐琅勾莲开光西洋人物双耳盖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
掐丝珐琅勾莲纹嵌石多穆壶
画珐琅猫蝶烟壶
画珐琅袱系纹盖罐
画珐琅彩龙桃蝠纹盆
掐丝珐琅菱花口高足杯
紫檀嵌珐琅五伦图宝座屏风
0.0886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