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胡人捧瓶座落地烛台,清康熙,通高131厘米,底座长23厘米,宽27厘米。灯座造型为一胡人单腿跪于方座之上双手托举观音瓶,瓶上置蜡钎,灯盘一侧有莲瓣形灯挡。通体以蓝色珐琅釉为地,瓶身及灯盘等处饰彩色缠枝莲纹。胡人深目高鼻,胡须浓密,身穿罩甲,甲饰缠枝莲及菊花纹,并于前身后背饰各色“寿”字,人物的头、腿、足部均镀金,面部表情丰富生动。此器釉色灰暗,砂眼较多,为清早期掐丝珐琅作品的风格。灯座的胡人形象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洛阳伽蓝记·城南》载:“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照明用具,此处为佛前供器。其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已有各式精美的铜烛台,三国两晋时期制瓷工艺发展,青瓷烛台出现,并逐渐取代了铜烛台。三国有羊形烛台,西晋有狮形烛台,南朝有四管带座烛台。隋唐时期烛台的造型更加丰富。明宣德有青花八方烛台,烛台上置蜡烛形插柱。正德时期的烛台基本保持明初烛台之结构,清代仍沿袭这一器形。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常与梅、兰、竹一起被喻为四君子,为文人所喜爱。

文章标签: 中国 珐琅 烛台 胡人 菩萨 花纹 莲花

猜你喜欢

画珐琅六颈瓶
掐丝珐琅摩竭纹立耳三足炉
掐丝珐琅菱花口高足杯
画珐琅开光瓜棱式盒
画珐琅天球式冠架
画珐琅缠枝莲八宝纹攒盒
画珐琅西洋人物纹方形花觚
画珐琅缠枝花卉五供
画珐琅开光提梁壶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
锤胎画珐琅山水楼阁图挂屏
掐丝珐琅夔龙花卉纹瓜式盖罐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掐丝珐琅凫尊
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
画珐琅山水图双耳炉
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
0.1100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