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珐琅开光山水人物鱼缸,清,高28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23.2厘米。

缸为铜胎。圆形,上阔下收,口、足镀金,矮圈足。口下饰蓝釉蟠夔及垂云纹各一周,腹部饰缠枝花卉并四开光,内绘山水人物,为观鹤、听箫、仕女、祝寿等场景。足内施淡黄釉,中心饰蓝色双团螭纹。乾隆十年(1745年),广东将军兼管粤海关策楞曾进贡此种鱼缸大小各一对。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一种无角之龙,张口,卷尾,蟠屈,作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一般作主题纹饰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仕女”始称“士女”,其原初的语义指未婚的男女,后来泛指男女。至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录绘画作品时已开始用“士女”一词,它代表了一种题材内容,在当时,这类画作主要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美女。颜色釉品种之一。由淡黄彩发展而来,淡黄彩最早见于康熙时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中,属于低温釉上彩,雍正时对其稍加改进,用来烧造淡黄釉瓷器。化学分析表明,珐琅彩和粉彩中黄彩以及颜色釉中的淡黄釉均以氧化锑作着色剂,而在康熙以前,不论是五彩中的黄彩或低温色釉中的浇黄,都属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铁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锑黄中含有锡,二氧化锡是作为锑黄的稳定剂而特意引进去的。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广州海关的旧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广州五仙门设立。粤海关辖广东省沿海,设省城大关、澳门总口、惠州口、潮州口、雷州口、琼州口、高州口七处关口。首任粤海关监督的是吏部郎中宜尔格图。粤海关在政治、外交、财政收益诸方面的地位非比寻常。成立之后,海关监督一职除几个时间段系由广州地方官兼任外,其余时间都是由朝廷直接任命,且多为满洲皇族出任。粤海关所制定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制度和法规集中代表了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海关制度。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廷指定广州一口对外通商,粤海关的各项管理日趋繁忙,关税成倍增长,几乎超过从前四个海关(其他三个为:闽海关、浙海关、江南海关)的收入总和。

文章标签: 海关 珐琅

猜你喜欢

画珐琅猫蝶烟壶
掐丝珐琅三足熏炉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
錾胎珐琅仿古牺尊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画珐琅桃蝠纹瓶
画珐琅盖碗
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掐丝珐琅仿古饕餮纹簠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卤壶
掐丝珐琅香盒
掐丝珐琅葫芦纹盨式炉
掐丝珐琅甪端香熏
掐丝珐琅宝相花喇嘛塔
画珐琅婴戏图鼻烟壶
掐丝珐琅螭纹方奁
画珐琅五供香炉、烛台、花觚
金胎掐丝珐琅镶宝石高足盖碗
0.2929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