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锦纹扁壶,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12.4厘米,口径3.8厘米。清宫旧藏。

壶圆口,短颈,扁圆腹,长方形圈足,肩部饰铜鎏金双兽耳。壶身用铜鎏金錾花蔓草纹将腹部界成排列规律的长方格,格内以蓝色珐琅釉为地,掐饰红色菊花锦纹。足内镌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器胎壁厚重,金工富丽,掐丝严谨工整。引人注目的是,金光灿烂的铜鎏金錾花工艺与多彩的掐丝珐琅工艺错落有致地排列组合,立意新颖。

清乾隆时期是我国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鼎盛期,当时制造了众多涉及宫廷祭祀、陈设和生活用品等各个方面的珐琅制品。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从而形成了“厚重坚实、金光灿烂”的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风格特点,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文章标签: 珐琅 工艺 鎏金 乾隆 内务府 珐琅器

猜你喜欢

画珐琅天球式冠架
画珐琅六颈瓶
錾胎珐琅仿古牺尊
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画珐琅婴戏图鼻烟壶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
掐丝珐琅仿古饕餮纹簠
画珐琅牡丹花海棠式花篮
掐丝珐琅勾莲纹豆式盒
掐丝珐琅凤纹长方盘
画珐琅五供香炉、烛台、花觚
掐丝珐琅胡人捧瓶座落地烛台
画珐琅开光提梁壶
画珐琅开光山水人物鱼缸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卤壶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画珐琅八宝攒盒
掐丝珐琅凫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