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饕餮纹簠,清乾隆,高8.3厘米,长13.2厘米,宽19.6厘米。清宫旧藏。

簠作长方形,铜镀金兽首衔回纹双耳,高圈足外撇,为仿青铜簠造型。足内镀金,錾“乾隆年制”阳文楷书款。

簠的四面均饰掐丝饕餮纹,内填红、蓝色珐琅,内壁施浅蓝色珐琅为地,饰忍冬纹。此器造型仿古青铜簠,色彩纯正,造型规整,胎壁厚重,镀金光亮,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制造。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传说中龙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中之一,特点是极其贪食。《说文解字》释其为:“饕,乃贪嗜财货饮食之意。贪食每较贪财为甚,以食盖财,故从食。餮,为大张其口以人财货纳饮食,故从飧声。”《吕览·先识》中说:“饕餮,恶兽名。古代钟鼎彝器,多琢其以为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虽然饕餮纹大多铸于青铜器,但玉器、瓷器等上也有不少饕餮纹。有的作品只琢刻鼻以上的部分,无口与颏,寓意节食戒贪。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陶瓷器装饰纹饰之一,为最早出现的缠枝纹,枝叶蔓卷,相缠成带状。始见于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上,隋、唐两代盛行。一般与莲瓣纹组合,成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之一。后人将忍冬纹归于卷草纹范畴。

文章标签: 珐琅 饕餮

猜你喜欢

掐丝珐琅胡人捧瓶座落地烛台
画珐琅杯盏
掐丝珐琅异兽镇纸
画珐琅八宝纹法轮
画珐琅缠枝莲八宝纹攒盒
画珐琅牡丹纹葵花式花篮
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画珐琅勾莲开光西洋人物双耳盖豆
画珐琅双耳洗
画珐琅兽面纹甗
画珐琅盖碗
掐丝珐琅双龙纹水丞
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画珐琅八棱开光提梁壶
画珐琅袱系纹盖罐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掐丝珐琅宝相花喇嘛塔
掐丝珐琅长方盆石榴盆景
0.0889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