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清中期,高12.1厘米,径17.2厘米。清宫旧藏。手炉圆形,上安设弧形提梁。口沿内挂铜胆。盖面以铜丝编结的密网做成,用以通风换气。器身中部以粉色为地,绘饰云龙戏珠纹,上下环以对称的蓝地白花装饰带。在冬季,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炉一般多圆形或椭圆形,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不同的工艺制作和装饰。内胆一般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烫手。目前从传世品看,最早的手炉是在明晚期出现的,由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到了清代,制作手炉的工艺和材质明显增多,有珐琅、漆器、铜器等,其中以珐琅居多。清末,宫廷珐琅作已被裁撤,宫中所用物品多沿用前朝或在民间订制。清宫传世珐琅手炉均为清中期作品,由此看来,溥仪时期所用乃前朝遗物。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专供冬季暖手用的小件器物。多数手炉的通高不过18cm,长15cm、宽10cm左右,以圆形、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再加以装饰性的变化。手炉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漆器、铜器、珐琅等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内胆为铜制,以备燃碳,架于外壳口沿之内。口沿上设镂空盖,以通风换气。通过内外两层的空气传导,使手炉暖而不烫。为了携带方便,多数手炉都有活动提梁。

据记载,清宫取暖所用之碳称为红箩碳,是由易州所产硬木烧制而成。红箩碳坚硬耐烧,灰白不爆,还可根据需要随意锯截成段,使用极为方便,很适用于手炉。时至今日,在故宫所藏的个别手炉中仍可见残留下来的灰白色碳灰。

最早的手炉出现于明晚期,是由两位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的。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当时,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冬季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及疏通血液,以便书写绘画。到了清代,手炉传入宫中,作为皇家御用品,其制作工艺升级,集多种工艺于一身,身价倍增,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文章标签: 手炉 工艺 珐琅

猜你喜欢

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执壶
画珐琅八宝攒盒
掐丝珐琅三足熏炉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金胎掐丝珐琅镶宝石高足盖碗
画珐琅开光山水花鸟图盖碗
掐丝珐琅勾莲纹豆式盒
掐丝珐琅勾莲纹嵌石多穆壶
掐丝珐琅甪端香熏
乾隆款掐丝珐琅仿古螭纹四足炉
画珐琅长方盆玉兰盆景
画珐琅八棱开光提梁壶
掐丝珐琅人形双耳长方形盖炉
掐丝珐琅夔龙纹双耳花插
掐丝珐琅山水楼阁图铜镜
画珐琅缠枝花卉纹蝶式盒
0.2322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