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禅定佛,高16.5厘米。

佛像肉髻,有白毫,唇上塑有胡须,著通肩袈裟,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其外表施釉,但多处剥裂。从塑造技法上分析,此像出自青瓷烧制较为发达的江浙一带。

西晋时期,南方佛像常与中国传统神祗共同出现在一个器物上,佛像多为器物的附属装饰,有的出现在铜镜、谷仓罐上。此禅定佛体积较大,不是谷仓罐上的饰件,是一件罕见的我国佛教初期的造像珍品。

此佛像1958年由陈万里捐献。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为佛三十三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称肉髻。

即白毫相,梵语为urna-laksana,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之白毫,引之则长一寻,放之则右旋宛转,犹如旋螺,鲜白光净,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

袈裟披著法之一种。即披搭袈裟时,两肩均被袈裟所覆盖的披法。通肩用以表示福田之相,在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等时披著。

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又称“魂瓶”、“堆塑瓶”,是三国、两晋时江南地区有代表性的随葬明器,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1976年江苏吴县狮子山西晋墓出土了一件青釉谷仓,其器之龟驮碑上刻“元康出始宁,用此『0103』,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可知六朝时,这种器物被称为“『0103』”(音灵)。《说文》云:“『0103』,瓦器也。”由于其形象与盛储五谷的粮仓有关,故江浙一带多称之为“谷仓”。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文章标签: 佛像 青瓷

猜你喜欢

李哲王,姚郎字,和其他虔诚社会成员委托的石碑
陶男俑3
石彩绘观音像
佛教石碑
陶彩绘武士俑5
陈迴党等造释迦牟尼佛教石碑
Maitreya图与两名服务员
石佛造像碑
王起同造石观音像
菩萨
石造観音菩薩立像
陶彩绘武士俑4
佛四面造像石碑
菩萨的头
佛鎏金铜立像
邸广寿造石思惟像
菩萨
菩薩立像 東魏武定六年銘
0.0821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