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同造石观世音像,北朝杜洛周真王五年(528年),高30厘米。观音头戴柱状宝冠,发髻中分,头略前倾,与背光分离,中有石柱相连。舟形背光,外层区域线刻火焰纹,内层区域刻锯齿纹。同心圆形头光,内刻莲瓣纹。观音饰项圈,披帛呈双U型在腹前交叉,至膝上折绕臂下垂。其右手上举,原应持莲蕾,已残失,左手下垂持玉环,下身着长裙,裙摆曳地外侈。观音跣足立于覆莲台上,莲瓣尖形,中间起棱。四方石座右、后侧面阴刻发愿文:“真王五年,佛弟子王起同造观世音像一区(躯)。上为皇帝国主、七世父母、现前居家眷属、遍地众生,离苦得乐,行如菩萨,得道成佛。”此石像为1954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的一批石造像中的一件,本身带有纪年铭,是研究北魏晚期造像艺术及历史的宝贵资料。年号,史书记载有二,均发生在北魏末年。按《魏书》记载: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聚众反,杀镇将,号真王元年。”后至孝昌元年(525年)六月失败,持续一年多。又孝昌元年八月,“柔玄镇人杜洛周率众反于上谷,年号真王”,至武泰元年(528年)二月,“杜洛周为葛荣所并”,其持续时间为四年。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的两尊带有真王五年款的石造像,说明了杜洛周在间隔两个月后发动的起义,仍然遵奉破落汗拔陵的“真王”年号为正朔的历史事实。真王五年为公元528年。

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用来缠绕身体的长幅织品。披帛缠绕方法不同,有时对鉴别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帮助。目前见到的北朝时期菩萨立像手中常握的一种法器。《大正大藏经》(第20册)中,大唐三藏不空泽《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十七图,画一手持此物,旁边径文为“若为男女及渚仆使者,当于玉环手。”故得知此物名为玉环。

跣,音险。跣足,意为光着脚,赤足。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也称七世先亡、七世先灵、七世亡灵等,一般指自己以上七代先人。此称源于印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像的发愿文中。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县名。在河北省的西部、太行山东麓,因在太行山曲之南而得名。秦置曲阳县,汉为上曲阳县,北齐复改曲阳县,隋唐时期屡有更替。境内有北岳庙,汉白玉雕刻从北魏一直沿袭至今,闻名全国。位于河北曲阳县南关,毗邻北岳庙,为北宋时期曲阳著名寺院之一,是在隋朝恒岳寺旧址上建造的,现只存修德寺塔。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文章标签: 菩萨 时期 观世音 王五

猜你喜欢

陶彩绘骑马男俑
佛鎏金铜立像
莲花基座的菩萨
菩萨
佛像
站立的菩萨
菩萨的头
陶彩绘男俑
佛四面造像石碑
佛教石碑
如来坐像
僧成造铜弥勒像
石造観音菩薩立像
观音主管
服务员
服务员
杨天仁等造石弥勒佛像
邸昭造石观音像
0.1236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