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女造铜鎏金像,东魏兴和三年(541年),造像主张相女。像高15.3厘米。

造像分为主尊像和胁侍像,胁侍像足侧处有榫,为分铸后与主像组合。主尊像二佛,肉髻凸出呈半球状,身著通肩袈裟,手作说法相,结跏趺坐于矩形须弥座上。主尊左右各有一胁侍,均着比丘装,拱手侍立,神态虔诚。二佛身后共有一火焰纹饰的背光,背光的中上方镂雕一莲花,莲花下面又分雕出二佛各自身后的光焰,光焰上均饰团云状火焰纹。背光顶部雕饰屋顶,以示佛的至尊至圣。佛像底部是四足床趺,上面镌刻“兴和三年二月三日,高陵村张相女为□习生、亡儿□□欣廿阿□□□,见在兄姐欣姐□□□观音像躯,□七……,见存□福”铭文。二佛并坐金铜像是北朝至隋开皇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像式,其题材典出于《法华经》中的释迦、多宝佛。该像构思巧妙,造型别致,设计新颖,颇具匠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又作夹侍、挟侍、胁立。指侍立于本尊两侧的侍圣。胁侍常见的有菩萨、罗汉、弟子等。

为佛三十三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称肉髻。

袈裟披著法之一种。即披搭袈裟时,两肩均被袈裟所覆盖的披法。通肩用以表示福田之相,在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等时披著。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它有3种汉译本,即西晋竺法护译的十卷本,名《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的七卷本,名《妙法莲花经》;隋阇那崛多等改编的七卷本,名《添品妙法莲花经》。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为广泛。

即释迦佛与多宝佛的并称。据《法华经》卷四《宝塔品》载,释迦佛在灵鹫山说法华经时,由地中踊出宝塔,多宝佛于塔中出大音声,证明释迦佛所说真实不虚,并分半座于释迦佛。在我国随同法华信仰之盛行,诸寺多造立多宝塔,安置二佛,释迦佛坐右,多宝佛坐左。

文章标签: 菩萨 须弥座

猜你喜欢

佛教石碑
石碑与数字
佛教石碑
加彩侍女
石造観音菩薩立像
东魏彩绘石雕佛像残碑(石灰岩)
龙门石窟的魏墨池图
弥勒佛
石刻辟邪
魏霊蔵造像記
王善思造石观音像
菩萨的常设图
青瓷禅定佛
如来三尊立像
邸金龙造石思惟像
坐着两只狮子的佛
佛石像
惠照造石思惟像
0.1310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