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成造铜弥勒像,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高10.5厘米。

此尊造像为一佛二弟子形式。弥勒佛磨光肉髻,圆脸微笑,内著僧祗支,外穿双领下垂袈裟,袈裟下摆外撇,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覆莲台座上。莲台左右各伸出一枝忍冬,承托着站在覆莲座上的弟子。火焰纹舟形背光,背光上部略向内卷,头光处饰莲瓣纹。像背刻铭“大同三年七月十二日,比丘僧成造珎勒像一躯”。“珎”为“弥”之俗写。有关僧成的记载还有两处:一是《高僧传》卷八:“时高座寺僧成、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一是齐永明元年(483年)释玄暠造像碑,其铭云:“齐永明元年岁次癸亥七月十五日,西凉曹比丘释玄暠……敬造无量寿、当来弥勒成佛二世尊像……比丘释僧成,掺□值□,共成此□。”由此可知,僧成是活跃于南朝齐、梁间的一位高僧,信奉弥勒。南朝铜造像发现较少,具时间与供养人铭者更为罕见。该像像体虽然不大,但雕铸精美,特别是弥勒和胁侍面部的刻画细致准确,洵非一般工匠所为,实为南朝铜造像经典之作。弥勒是梵语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相传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灭,上生兜率天,释迦涅槃后,他下凡华林园,开三番法会,超度世人,成道为佛,故弥勒又称“未来佛”。地方政区名,辽、金、明、清皆置,其地均相当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据说他出生在南印度的却波利村婆利大婆罗门贵族家庭。弥勒(意为慈氏)为姓,其名为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他曾拜佛为弟子,佛预言他将继承释迦牟尼为未来佛,让他住在兜率天内院中,经千千岁后再降于人世,广传佛法,成就佛道。兜率天是欲界的净土,是菩萨住的地方,即修菩萨道已达最高境界而等下生人间成佛的菩萨。兜率天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一年相当于人间一百四十一万七千五百年。据说居住此处的菩萨彻体光明,能照耀世界。佛经上说弥勒在此要住上四千年,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然后才能下生成就佛道,接替释迦牟尼救世。

为佛三十三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称肉髻。

意思是“掩腋衣”、“覆膊衣”。这是一种从左肩穿至腰下的长形衣片。一般在僧祗支的外面穿大衣(袈裟)。

施无所畏之德,离怖畏之印明,即象征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之印。结此印时,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

右手上张,五指并拢伸直,掌心向外。

又名“接引印”。即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心向外。

跣,音险。跣足,意为光着脚,赤足。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也称《梁高僧传》,佛教史书,南朝梁慧皎著。共14卷,包括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等门类,所载僧人257人,附见者200余人,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佛教称以香花、灯明、炊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以香花、饮食等供养称财供养;以修行、利益众生的供养叫法供养。提供供养之人便是供养人。又作夹侍、挟侍、胁立。指侍立于本尊两侧的侍圣。胁侍常见的有菩萨、罗汉、弟子等。

文章标签: 弥勒 弟子 菩萨

猜你喜欢

菩萨
王丰姬造石弥勒佛像
如来坐像
陶彩绘骑马男俑
由Helian Ziyue(赫莲子悦)和五百人的灵修社团委托的Stele
丹霞觀何道七伝大朝四面佛
杨天仁等造石弥勒佛像
歩挙郎張元祖造像
石思惟像2
弥勒佛
站立佛(片段)
菩萨的头
四面微型石碑
贴金佛像头
二仏並坐像
佛教石碑
菩薩立像 東魏武定六年銘
魏霊蔵造像記
0.1368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