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束宝冠的带子。它在造像中有多种表现式样,也是断定造像时代的特点之一。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物象外沿以墨线两笔勾勒出轮廓的中国画技法。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印身侧面无雕琢,平面施刻印款或无款。
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定州,西汉始置。相传县城内有池,色黑而不流动,因水黑为“卢”,不流为“奴”,故此得名。十六国后燕曾定都于此,称“弗违”,北魏时为定州及中山郡治所。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年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十七界也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也称为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