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彩绘胡人俑,唐天宝四年(745年),高50.5厘米,宽18厘米。胡人头戴幞头,浓眉大眼,高鼻阔口,满脸胡须。上穿圆领衣,下著裳,腰中系带。从姿态上分析,此俑似为牵驼俑。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人博大的胸怀与开放的风气促使世界各地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外来的异域之人被称为“胡人”。胡人所从事的职责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第一,牵马与牵(骑)驼,这同大唐王朝与西域及中亚诸国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有关,他们本身或是商人,或受雇于商人,以骆驼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往来于丝绸古道上从事贸易活动;第二,伎乐,胡人演奏的乐器主要有琵琶、觱篥、箜篌、笛子、钹等,这些乐器来自于西域龟兹乐系统,表演者或坐或立,甚至还有骑在骆驼上演奏的;第三,侍从或仆役,异域送入大唐宫廷或官府的胡人,技艺高者充当侍从,服侍于主人左右,低者则作为仆役;第四,官员,西安南郊31号唐墓、独孤思敬墓、重庆万县市唐墓均曾出土官吏形象的胡人俑。胡人多充任武官职务,这与唐朝政府使用异族人才密不可分,唐太宗李世民曾任用过不少外族官吏,唐玄宗时安史之乱的策动者安禄山也是胡人,安禄山当时的身份就是范阳、平卢等节度使。此胡人俑出土于西安东郊韩森寨雷府君宋氏墓。据墓志记载,宋氏所嫁的“雷府君”竟是太监。该墓出土了众多陶俑,制作精美,可见“雷府君”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物,宋氏是按“雷府君”的品秩安葬的。“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洛阳伽蓝记·城南》载:“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使用的年号,始于公元742年,止于公元756年,共15年。其中开元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一种头巾,起始于北周武帝(公元6世纪中)。即将头巾裁出四脚,就头裹之,称“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盖取便于武事。至唐时,两带以系巾,两带垂以为饰,所垂工脚,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起,成为硬脚。至唐末僖宗(公元九世纪)时,又出现了硬胎的帽围,即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以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须对镜系裹,称为“军容头”。以后二脚的形状变化更多,五代多二脚上翘,称“朝天幞头”,宋代以后又出现弓脚幞头、卷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形式。历代幞头的演变形状也成为鉴定绘画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也称“批把”,弦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曰:“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唐朝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多为半梨形,曲项,以拨子弹拨演奏。觱篥(音毕力),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唐调露元年(679年)改交州(今越南河内市附近一带)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简称安南府、安南,“安南”之名始此。五代晋时独立,建国号为大瞿越,或大越。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封其王为安南郡王;八年(975年)又封为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改封安南国王,此后遂正式称其国为安南。明永乐五年(1407年),成为明朝一省,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宣德二年(1427年)独立,仍称安南。自宋迄元、明、清各朝均接受册封。其南部疆域不断扩张,早在11世纪即蚕食南部邻国占领领土。15世纪以后逐渐占有占城国全部和真腊国(今柬埔寨)一部分,拓地至暹罗湾(泰国湾的旧称)。清嘉庆八年(1803年)改国号为越南,光绪十年(1884年)沦为法国保护国,分其国为东京(北圻)、安南(中圻)、交趾支那(南圻)三部分,但直到1949年前,我国民间仍沿称其地为安南。城之南为南郊。祭天属阳,故圜丘均设于南郊。南郊常作为祭天、圜丘、天坛的代称。元、明、清三朝对少数民族地区世袭地方官的统称。明中期以后又称“土司”。元始设,凡以少数民族首领任地方官者即称之为“土官”,其名号与流官无别。明、清沿袭元制,且有发展,专设名号,以别于流官,又以统领土兵和治理本土之别分为武职及文职两种。属武职者有宣慰使、宣抚使、指挥使、土千总等;属文职者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土同知、土通判、土州同、土县丞、土巡检等。两职名号共数十种,分别设于湖广、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土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命,颁发印信,世守其土,世长其民,世袭其职。土官要对中央政府承担义务,定期交纳贡赋,随时备征调。其任命、承袭之事元朝时隶属吏部;明初沿袭元制,洪武三十年(1397年)改以武职隶兵部,文职隶吏部,但不甚严格;至清,则较为严格,且有少数隶属理藩院者。自明初起,中央政府即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官,但不彻底,直至清亡在边远地区土官仍然存在。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代君主,627至649年在位,在位期间国力强盛。

李世民(599—649年),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鼓动李渊起兵反隋,曾平定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其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即帝位。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府兵制,开创“贞观之治”,为李唐王朝奠定了基石。唐玄宗(685—762年),即唐明皇李隆基,712年至756年在位。执政前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史称“开元之治”。后期朝政日渐荒废,终致“安史之乱”爆发,遂被尊为太上皇,后抑郁而死。

安禄山(?—757年),初名轧荦山,本姓康,或以为源出康国,随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懂九蕃语言,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养以为子。因战功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后又设法取得玄宗、杨贵妃的信任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有众15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叛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禄山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至德二年(757年),子庆绪谋夺帝位,将其杀死,年约五十余岁。郡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幽州为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西南,统辖今北京市和天津、河北部分地区。中国古代地方高级军政长官,自唐代开元中始置。唐初总辖地方军民两政的长官本为都督刺史,掌诸州兵马与镇戍事,行政上只管一州。开元中因边防之需,在边防重要地区设置了朔方、河东、幽州、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8个节度使,专制一方。安史之乱以后,军事纷起,内地也相继设立节度使,与行政督察权相结合,事实上形成了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也就成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节度使往往有兼衔,最高一级为“同平章事”,原为宰相出任节度使而置,后来非宰相者也加之,作为荣称。次一级的兼衔有“检校三公”、“检校尚书仆射”、“检校御史大夫”等,又次一级的兼衔有“散骑常侍”。兼衔往往按照节度使资历加给。

文章标签: 胡人 安南 中国 世纪 幽州 范阳 地区 幞头

猜你喜欢

陶彩绘持笙女俑2
白虎纹砖
石佛像
陶善业佛
陶彩绘女舞俑
张惠观造石释迦多宝像
三彩马2
陶画彩男立俑
三彩天王俑2
陶彩绘女俑5
陶彩绘女舞俑3
陶彩绘持笙女俑
三彩胡人骑驼俑
三彩武士俑1
三彩女俑
青龙纹砖
多宝塔善业泥
张四娘造弥勒佛石碑
0.0944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