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咬指心痛砖雕,北宋,长19.4厘米,宽26.5厘米,厚3厘米。画像砖长方形,内凹雕成壸门状。正中上方刻“曾参”2字。画面浅浮雕左侧柴门前立一老妇,上穿短袄,下着裙,手持长杖,身体微曲向前,为曾参的母亲。右侧的曾参刚放下肩上的柴担,腿微屈,双手握拳,面向母亲,似在询问事情的原由。曾参咬指心痛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传说曾参每外出,其母若有事,便会自咬手指,曾参即会感到心痛。此砖雕表现的是曾母咬指,曾参匆匆赶回,母子二人在门口相见的场景。平心而论,曾母咬指之事,说其夸张并不为过,即使全为事实,也不足以打动孝子之心。曾参能跨进孝行行列,不仅在于其行,更在于其言。《韩诗外传》载其事迹云:“初吾为吏,禄不过釜,尚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其逮亲也。既没之后,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尺,转毂百乘,然犹北向而泣涕者,非为贱也,悲不逮吾亲。故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意思是说“当我官轻禄薄的时候,我却很高兴,并不是我觉得钱多,而是因为父母都健在。当父母去世后,我去南方做了高官,尽管得到厚禄,却依然不时地向着北方哭泣,哭的是父母都不在了啊!所以家里若贫穷双亲年老,就不要选择做官了(因为做官是要远离父母去外地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语便出自曾参之口,他规劝天下儿女不要等父母去世后才想到要孝顺他们,不要因为想孝顺的时候父母却已不在而追悔莫及。他还将孝道分为尊亲(让双亲地位尊崇)、弗辱(使双亲不受屈辱)、能养(使双亲温饱无忧)三个等级,并谦虚地说自己仅仅能养,不敢说孝。亲身去做,又讲出道理,曾参可谓孝矣。宫内小巷道称壸(音捆),此处为家具术语之一。通常在横牙正中开一尖口,再向两侧曲线延伸与竖向牙条相交,此种作法称为劵口;如果牙条四面相交,则每面正中均开尖口,此种作法称为圈口;如果只有一面横牙条作出壸门装饰,则称为壸门牙子。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古建砖作术语,亦称“下碱”。墙体上身以下的砌体,与地面相接,高度占整个墙体的三分之一,用以防潮隔碱。中囯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源于汉代,至北宋形成,但取材并不完全一致,较为常见的有郭巨埋儿、董永卖身葬父、曹娥投江、陆绩怀橘、老莱子彩衣娱亲等。西汉韩婴撰。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婴曾撰《内传》4卷,《外传》6卷。南宋后仅存《外传》,流传至今的为重新编辑、不完整的10卷本。其主要记叙古事古语,多引《诗经》中的句子与古事相印证。

文章标签: 术语 壸门 孝子 心痛 浮雕 双亲 故事 父母 母亲 砖雕 韩婴 作法 外传 雕刻 古语 诗经 泣涕者

猜你喜欢

木雕蔡文执造罗汉坐像
木雕双手持物罗汉坐像
演员的身影(?)
塑像
彩绘木雕观音像
官方图
北宋彩绘木雕菩萨像(地黄木胎)
服务员负责人
佛教门徒的小雕像
一只老虎的身影
罗汉的负责人(?)
菩萨的小雕像
狮子图(文殊菩萨)Figure on Lion (Manjusri)
木雕水月观音菩萨像
铁半筒瓦
蔡顺拾桑砖雕
一个男人的身影
0.2192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