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帖》,元,顾禄书,纸本,册页,纵25.8厘米,横54.2厘米,隶书,16行,106字。释文:南宋名臣后,簪缨奕世闻。自公承嗣续,不敢忘殷勤。去浙来吴下,依淞近水濆。通波宜卜筑,沃土趁耕耘。堂构增弘敞,仓箱益富殷。双亲跻上寿,诸子搃工文。室有芷兰馥,衣无绮縠纹。一家崇礼让,万石着劳勋。重赋恒先集,同侪耻莫群。承事郎前太常典簿官同郡顾禄谨中譔。款钤“顾禄私印”、“谨中”。另有安岐、衡永等人鉴藏印。此诗记述张氏在淞江治水之佳话。杨维桢书有《张氏通波阡表》卷,是应其学生张麟所请为张氏祖上而作。文中历述自张氏先人张商英于南宋时渡江来杭,至后人居松江疏通波塘,张氏家族五世以来的积善修德之功。顾禄所书诗意与此吻合,可知也是赠与张氏某位后人的,或即赠与张麟的。此帖书法宗汉隶,结体工整,点画波尾灵动圆转,具有厚重古雅的风度。顾禄(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末明初,字谨中,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以太学生除太常典簿,后为蜀府教授。少有才名,嗜酒善诗,才情烂漫,人赠诗赞其为“两京诗博士,一代酒神仙”。精于隶书、行草。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安岐(1683—1745年以后),字仪周,号麓村,别号松泉老人。先世为朝鲜人,后入八旗籍,居天津。其父是康熙年间津门大盐商,家资甚富。安岐酷嗜古今书画名迹,在津建沽水草堂,书斋名古香书屋,中贮历代名家翰墨,一时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内”之誉。乾隆七年(1742年)60岁时,他将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汇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缘汇观》。其藏品后多归入乾隆内府。主要鉴藏印有“仪周鉴赏”、“安岐之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等。
衡永(生卒年不详),近代人,麟庆后裔。曾先后将家藏文物典籍捐献给国家,其风可范。淞江,又称吴淞江、松陵江,古时称笠泽,自太湖流经吴县、昆山、青浦、嘉定,最终由上海合黄浦江而入海。杨维桢(1296-1370年),桢又作禛,字廉夫,号铁崖,又号铁笛道人、抱遗叟、老铁贞、梅花道人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青年时代励学苦读,32岁(1327年)中进士,署天台尹,后官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元末擢江西儒学提举,未及上任,适逢反元兵乱,遂避居富春山,后徙钱塘(今浙江杭州),晚年寓居松江。明洪武二年(1369年)召至南京,纂修礼乐书,不久辞归,抵家卒。性狷直,多才艺,诗风奇诡,号“铁崖体”,为元代诗坛巨匠。善书法,风格拗强苍劲,自成一种特别风貌。张商英(生卒年不详),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四川新津县人。登进士第后,累官至北宋宰相。张商英坚持儒、道、释三教一致的观点,指出三教中的同中之异,写有《护法论》,针对韩愈、欧阳修的排佛观点进行了论战。宋徽宗对其敬重,死后追谥“文忠”。
文章标签: 安岐 张氏 书画 张商英 生卒 浙江 隶书 松江 上海 朝鲜人 顾禄

猜你喜欢

饶介行草书士行帖
陈绎曾楷书静春先生诗集后序卷
邓文原行书题伯夷颂诗帖页
鲜于枢行书五绝诗页
元 华祖立 玄门十子图 吴炳 行楷写传 合卷
虞集行书白云法师帖页
麻徵君透光古镜歌
行书送医师沈伯新序
行书骑气帖纸本
陆广楷书诗简帖
草书心经卷
明佚名仿赵孟俯草书湘帘疏织七绝诗轴
邓文原行书家书帖页
沈右楷书中酒杂诗并简帖
楷书
邵亨贞行书诗帖
赵麟行书衡唐帖页
元耶律楚材行书赠别刘满诗卷
0.1272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