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诗》轴,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王文治书,纸本,纵129.8厘米,横45.2厘米。

释文:

僧楼夕阳下,徒倚听钟声。林气侵人暗,池光受月明。渐穿风槛入,顿与露阶平。荦确山中路,居然玉界行。翠淙阁与潘莲巢唐耀卿释无思道省待月之作。时丙午阳生之月文治。”

据年款“丙午”可知此作书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文治时年57岁。

此作书法俊朗疏秀,精妙妍美,是王文治中年创作的精品。

原诗见于王文治《无余阁集》下,题为《翠淙阁与潘莲巢唐耀卿释无思道省待月》。诗题中提到了潘莲巢、唐耀卿、僧人道省。潘莲巢指潘恭寿(1741—1794年),是王文治的同乡好友,善画山水、人物、花卉、佛像。王文治曾以书家用笔之道授之,其画得王文治题,人称“潘画王题”,世尤宝之。王文治《梦楼诗集》中有多首为潘恭寿的题画诗,如《题莲巢画松》、《为莲巢题画兼以遣兴四首》等。唐耀卿也是丹徒人,善写生,与潘恭寿画风相近而名不及。他曾写夏日卉草数种,由文治缀诗,为潘恭寿五十寿辰致贺。潘、唐两人清斋奉佛,其画格清远,多得力于禅悦。僧人道省与文治诸人的交往在《梦楼诗集》收入的《翠淙阁题赠道省上人》等诗中可寻到踪迹。王文治持佛戒,自称“学禅垂四十年”。《清史稿》本传称他“常默然禅定,夜坐,肋未尝至席。自言吾诗与书皆禅理也。”

在清中期,王文治的书法与刘墉齐名,人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其书法还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清史稿》载:高宗南巡至钱塘僧寺,见文治书碑,赏爱不已。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知府。高宗南巡,至钱塘僧寺,见文治书碑,大赏爱之。内廷臣有告之文治者,招使出不应也。善画,工书,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合称“清四家”。著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卒年73岁。
刘墉(1720—1804年,又作1719—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安。《清史稿》有传。工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法魏晋,乃自成家。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评其书云:“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康有为认为刘墉书法“力厚思沈,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刘墉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大家”。

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打算南巡,文武大臣纷纷上疏反对。皇帝大怒,命将兵部郎中黄巩等六人关入狱中,107名朝臣罚跪午门外五日,并施杖刑,致使八位大臣被杖死。这年六月,江西宁王朱寰濠造反。皇帝以亲征之名再次下令南巡。经临清、淮安、扬州,到达南京,南下至次年九月,朱厚照于清浦(今江苏清江市)积水池钓鱼,船翻落水受惊,才匆忙返京。十二月到北京,十六年(1521年)三月死于豹房。

文章标签: 王文治 文治 刘墉 乾隆 书法 梦楼

猜你喜欢

王文治行书题画诗轴
清王文治行书轴
王文治行书七言联现代复制品二项
行书九言联
行书七律轴
清王文治行书七言联 轴
清王文治行书十一言联 轴
清王文治行书五言联 轴
清王文治书法潘思牧山水 镜片
杨法篆书七言诗轴
弘历行书戒得堂诗轴
吴大澂篆书五律诗轴
梁诗正行书元人诗轴
蒋廷锡行书五言联
寿纸
查升行书临米帖轴
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卷
梁同书行书七律诗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