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廙(276—322年),字世将,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晋元帝姨弟,丞相王导之从弟,王羲之叔父。封武陵县侯,为平南将军,赠侍中、骠骑将军,卒谥康。书、画为东晋第一,画为明帝之师,并对王羲之的书法有很大影响。书工章草、楷书,传钟繇之法,尤工于草隶,飞白书更具特色。《晋书》卷七十六有传。
王洽(323—385年),字敬和,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之子,王珣之父。历官吴郡内史,征拜中书令,苦让不受。为王导诸子中最知名者。工于书法,诸体悉工,尤以隶、行二体最精。王羲之尝谓:“弟书遂不减吾”。与王羲之共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有郢匠成风之势,大行于世。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幼时从父学书,传说他在学书时,羲之暗从背后掣其笔不得,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鸟駮『0149』牛,甚妙。影响很大,宋徽宗御府所藏王献之书有89件,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史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
1.王廙帖:二月十六日,得书知尔,复甚差耳。姑意如何也,复远及。王廙再拜。顷灾雨晴,便大热,得书,再行。
2.王洽《辱告帖》:洽白,辱告来(承)问,洽故尔劣劣。冀以复叙。还白不具。王洽再拜。
3.王献之《比日帖》:献之,承承,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不审比服散,未必得力耳。比驎相闻,故云恶,惭怀。使君数得书也。
4.王献之《思恋帖》: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献之既欲过余杭。卅将若比还京,必视之。来月十左右便当发。奉见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献之。
5.王献之《节过岁终帖》:献之白,节过岁终,众感缠心。伏惟同之。奉月初告,承极不平复。头眼半体疹恒恶。兄告说,姊故殊黄瘦,忧驰可言。寒切。不审尊体复何如,眠食转进不,气力渐复先耳。迟复旨告,献之故尔。献之。
6.王献之《廿九日帖》: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
7.古帖:知汝各佳为慰,吾肿水故尔,得此热,益匆匆,未知见汝日为叹。自力,不具。
丙寅四月廿五日大雨,闭门作书亦复佳,特不知河口情形何如,心甚悬悬,铁保识。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