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乾隆御临王羲之袁生帖卷,清乾隆,纵74厘米,横24厘米。清宫旧藏。

《袁生帖》是晋代王羲之的草书法帖,旧摹本曾藏清内府,刻本见《三希堂》、《真赏斋》和《郁冈斋》等丛帖。这件作品系摹缂乾隆帝的临本而成。米色地,以蓝色丝线缂草书:“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计25字。笔法含筋裹骨,纵逸而不失森严,婀娜而不失刚健,跳动中蕴蓄圆劲,显示出缂技的娴熟和高超。缂织落款:“壬申三月望御临”,壬申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钤乾隆帝摹宝三方:“乾隆宸翰”、“学古有获”、“陶冶性灵”,鉴藏宝二方:“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

《石渠宝笈三编》和朱启钤《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著录。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清高宗内府所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称为希世之珍,并藏在养心殿“温室”,颜曰“三希堂”。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真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作汇集定名“三希”,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帝王的文章或手书。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如同宫外之御沟,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秘储的泛称。

文章标签: 内府 乾隆 缂丝 草书 王羲之 书画

猜你喜欢

莫友芝隶书录语轴
俞樾隶书勉臞客诗轴
翁方纲行书诗文轴
郑燮行书诗轴2
书法对联轴
铁保行书七言联
孙岳颁行书隐居诗卷
奚冈行草书题五柳先生图句轴
邓石如行草诗轴
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卷
查士标行书五律诗轴
王文治行书题画诗轴
查继佐行书诗卷
金刚经
书法立轴 绢本
刘墉行书论书轴
郑板桥 行书 纸本
致陈柱尊信札
0.1575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