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於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忽忽留此帋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1] 

作品简介

 元符三年(1100),苏轼被诏徙廉州(今广西合浦),路过澄迈(今海南澄迈)时未遇赵梦得,便留下此札。为其晚年书迹之代表,如同东坡自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全作信笔写来,浑然天成。此札用笔劲利,结体斜向右上,时人认为颇有李邕(北海)之风,如黄庭坚语:“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 [2]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苏轼对自己书法的评语。相异传统的笔法与特殊结字,是其书法中最受赞赏的部分。 [3] 

此作又名「渡海帖」,为典型苏轼风格,苍劲有力,沉著痛快,为其晚年之代表作。上有项元汴千字文第八0一“具”字编号。 [2] 

艺术赏析

 该帖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四家小品》卷之一。这是一通尺牍,因其中有“渡海”二字而得名。又因卷尾有“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诸字,亦称《致梦得秘校尺牍》或《致梦得秘校书》。这件作品明代曾归项元汴收藏,又被陈继儒摹入《晚香堂苏帖》,清初归笪重光,后入藏清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从其递藏经过看,可谓流传有绪。此卷无历代藏家之题识。只是到近年才煊赫于世。三十年代,被收入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后又由台北故宫博物馆选入《故宫法书》。近年又被收入《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珍藏书画》和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此外,日本宇野雪村所著《中国书道史》和中国近年出版的某些书法史,亦视其为苏书真迹,而予以评介。以上诸家在评介这一作品时,审美角度虽不尽相同,但均誉为苏书之代表作。现选录《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的《渡海帖》条目,以见一斑。这一条目云:“苏轼书于元符三(1100年)六月十三日。纸本。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五)”。此条的“赏析”之文云:“东坡传世墨迹甚多,而致梦得秘校尺牍似鲜为人知。然此帖的艺术价值却不在其他墨迹之下,堪为东坡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为一般的书信往来,往往是无意于书的,但越是不经意越能体察人的性情。此札全篇不足百字,洋洋洒洒,信笔而成,却天趣盎然。真像他自己所说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东坡书不落古人窠臼,在此看不到任何魏晋遗韵和唐人正襟危坐,端严方正的学究态,而有的只是一派天真烂漫,无碍无滞的真情流露。通篇章法参差不齐,长短各宜,字法大小错落,一任自然,墨色淋漓,厚重丰腴。尤其是字越写到后面越放纵,无间心手,忘怀楷则。笔墨间透出郁郁芊芊之气,超尘拔俗,犹书中之仙也”。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进士,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朝,得直史馆。神宗时,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轼请外,通判杭州,徙知徐州、湖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哲宗立,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元祐初,迁中书舍人,寻除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元祐七年,复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旋为小人诽挤,知英州,贬琼州别驾,居昌化,乃但耳故地,非人所居。徽宗立,移廉州,徙永州,蒙赦,遂提举王局观,复朝奉郎。卒于常州,谥“文忠”。博通经史,工诗文、书画,其书法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为未四家之首。 [4] 


文章标签: 东坡 书法 苏轼 中国 秘校

猜你喜欢

尺牍12张
墨竹卷
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
寒食帖
新岁展庆人来得贴
冊頁纸本
赤壁赋
春中帖
次辩才韵诗行书
溪山春晓图
晴春蝶戏图
大德名帖东福寺匾额
秋江瞑泊图
维摩居士像
双喜图
胡骑春猎图
草书浣花溪图
九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