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宿郊民图》是五代画家董源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图中以两重大山为主体,向画面的纵深走去。左边则是浩渺长江,也向画面的纵深流去,使画面很有深远感。该图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别具特色,作者将墨与青绿巧妙地合为一体,墨色和青绿色相得益彰却不相碍。作者用墨笔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敷青绿,颇有郁郁葱葱,草木繁茂之意。 [1] 


画作内容


《龙宿郊民图》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 [2]  诗堂有董其昌、弘历、王鸿绪题识。 [3] 

董其昌在此画诗塘中写道:“董北苑《龙宿郊民图》真迹,董其昌鉴定。《龙宿郊民图》,不知所取何义?大都箪壶迎师之意,盖宋艺祖下江南时所进御者。名虽謟,而画甚奇。”

清初文人王鸿绪亦在该画诗塘的最左侧题跋:“董文敏(其昌)《画禅(室)笔记》载:北苑《龙宿郊民图》、《蜀江图》、《潇湘图》,皆在吾家,笔法如出二手。又所藏北苑画数帧,无复同者,可称画中龙。夫书法以右军(王羲之)为龙,而画推北苑为龙,其称许者至矣。此画入本朝,归前辈庄澹庵宫庶(冏生),后归余座主昆山大司寇徐公(乾学)。今为余有,子孙其世宝之。康熙丙戌八月望日〔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八月十五日〕,王鸿绪识。” [2] 

乾隆题诗一首:“‘龙宿郊民’语甚奇,董源嘉迹世所知。香光鉴定帧首题,求说不得强为词。谓或箪壶迎王师,尔时艺祖驾未移。曹彬命往三军司,龙宿民迎语何来。细观画如首夏期,颇有黄叶标树枝。郊原未见出耕犁,正民望雨龙见时。两船列泊川之涯,诸童揶揄扬彩期。又如拔河竞水嬉,其事亦近请雨为。画名命义似合宜,诚合否乎吾犹疑。郑侠绘图此法贻,此非谄也实箴规。为君者宜敬念兹,北苑妙笔神淋漓,吾又何能赞一辞。”接着又题跋云:“董源此图,元以前无辨及者。明董其昌题帧端,谓是艺祖下江南时所进御。考宋史,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命曹彬、潘美将兵伐江南。(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御明德门,见李煜于楼下。则是宋祖并未亲征江南,安得有郊迎事。若以为指彬美,又不得儗之为龙。况曹彬传,叙自济江后,连破江南军,亦无迎师语。盖其昌于图名不得其解,从而为之辞耳。而张丑《清河书画舫》,则以为写太祖登极事。时董源正仕南唐,何由画宋汴京即位仪节,且所图亦与受禅不类,其舛更不待辨。按传称龙见而雩,注之者曰,建已之月,苍龙宿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今阅图中景,颇似初夏,而两舟衔贯舣水次,众皆联臂舞跃,仿佛古者拔河之戏。疑郊民见龙宿祷雨所陈。源当日命名,意或取诸此。夫准经作绘,既胜于傅史失诬。而图列民事,不忘执艺以谏,不犹愈于进谄之不经乎。既题长歌以辨之,并附识如右。己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新正,御笔。” [2] 

创作背景

童源所画的山水画,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显晦,峰峦出没,充满生气。人们往往用“平淡天真”形容他的风格。董源用笔细长圆润,被称为“披麻”,亦时用点子描绘郁茂的丛树苔草。他的这一技法具有创新精神,不像北方山水画派那样先以主干线条确立形体,而是用无数的线来状物写景。所以宋代沈括说董源的画“用笔皆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龙宿郊民图》就是这一绘画风格的具体体现。 [4] 

这幅画原来叫《龙绣交鸣图》《笼袖骄民图》,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董其昌得到了它,董其昌是大力提倡南派山水的,所以特别喜欢董源的画。他先后得到四幅董源的画,就把自己的堂名叫做“四源堂”。他鉴定此画是董源所作,并改名为《龙宿郊民图》。爱新觉罗·启功认为“龙宿郊民”应当理解为“太平时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董源是五代时南唐的画家,那么,他所绘之景,应该是南唐京城建业(今江苏南京)郊外长江边的景色。 [1]  董源作北苑副使时,长期生活在金陵地区,常年饱看江山景象,不断体察山水物象,发之于笔端,最终留下了《龙宿郊民图》。 [5] 

艺术鉴赏

构图

董源选取峻岭高峰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尽力突出主峰的高耸雄伟。从对主峰的描绘上,可以让人感受到董源壮阔雄伟的绘画风范。不仅如此,董源通过对通向长江主道支流附近景物的描绘,将观者的视线引向江天交汇处,境界开阔,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 [5] 

技法


从技法上看,《龙宿郊民图》吸取了李思训、王维二家的绘画格调,由之确立出新的表现方式。董源首先继承了王维注重用笔的特征,开启了南派山水注重笔墨的绘画观念。在李氏青绿山水中,注重勾研之法的运用,几平没有可以充分施展笔墨特长的皴法运用,而《龙宿郊民图》则大胆使用披麻皴,这一点无疑来自于画家对王维笔法的继承,拓展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范畴。《龙宿郊民图》在着色上则继承了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传统。 [5] 

名家点评

当代书画家陈振濂:《龙宿郊民图》是董源山水画中少见的高山大嶂的格局,与《潇湘图》的林木温润山岩秀逸相比,它显然沾有北派荆浩、关全的布景构图之妙。但区别也还是存在一荆、关的画在技法上以雄强落肆称,而董源虽画大山,却在笔上仍不失南方画风的那种温润、细胍、周到、完备的特色。 [6]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毛建波:整个画面给人以温和柔润之感,绝无刚强劲健的外露之气,虽人物重着色画法,但山水为小青绿,且用披麻皴,已自成体貌。 [7]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画家在本幅中汇集了小青绿和水的表现技巧,将与青绿巧妙地合为一体,设色相得益彰却不相碍。作者用墨笔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敷青绿,有郁郁葱葱、草木繁茂之意。山作披麻,间绘杂本成林,省去许多点苔之笔,与点苔频繁的《夏山图》等大为不同。 [8] 

历史传承

明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书画家、鉴藏家董其昌从松江(今上海)文人潘光禄手中,买得该图轴后如获是宝,该图曾是潘光禄岳丈、董其昌前辈好友莫是龙(字云卿)的藏品,至于它究竟是如何从成国公朱希忠家传至莫是龙手中的,现今尚无法厘清。从中可知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董其昌故世后,该画轴先后尝由明末清初文人庄冏生、徐乾学以及王鸿绪本人典藏。 [2] 

入清以后,《龙宿郊民图》归藏于北京皇宫宁寿宫中。喜好雅玩的清高宗乾隆皇帝观赏。清代王杰等人编撰的《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2]  该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董源(?~约962年),五代时期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多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画。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一带山川景色,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画平远山势,有苍莽之气。北宋郭若虚称“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元代赵孟糖称其山水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董源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为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画人多用青红,小而神情逼真。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洞天山堂》。 [9] 

文章标签: 董源 山水 龙宿 郊民

猜你喜欢

潇湘图卷
夏景山口
潇湘图卷(二版)
溪岸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源潇湘图卷
五代 董源 夏山图卷
五代传董元溪岸图轴
山地景观
蜀葵
宋摹本宫中图
高士图
敦煌仪轨
阆苑女仙图
Herb Gatherer
文苑图卷
在秋天的山区乘船返回家园
层岩从树图
0.1037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