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兰竹石图》是明代画家文徵明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全图以兰竹、山石为题材,并以兰花为主体层层展开。每丛兰花随意点簇,穿插有致,疏散俏丽,各丛兰花有粗有细,有挺有转,有断有续,有收有放,变化多端,各呈姿态,毫无雷同之感,更无败笔多余之处。文徵明更是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将怪石、古松、劲草、洲渚陂陀穿插其间,因宜配景,错落有致,合情合理。 [1]

画作内容

画画下端为坡石连绵,坡石和平地间,画有松树、兰、竹等,松树依于石而不同于石以突出主体,松树枝干曲折,枝叶横披,根扎于山岩和青山,岩石勾勒浓淡随意皴擦。兰竹穿插其间,在山石和平地上画数竿秀竹,疏影横斜,浓淡相宜。画面中的飘逸的兰草,或由石间伸山,或由平出,柔和舒展,欲断还连;兰叶潇洒舒展,穿插有致,花瓣随意点簇,疏散俏丽。

此长卷接纸白题云:“余最喜画兰竹,兰如子固、松雪、所南,竹如东坡与可及定之、九思,每见真迹,辄醉心焉。居常乔笔,心为摹仿。癸卯初夏,坐卧甚适,见几上横卷纸颇受墨,不觉图意,不知于子同东坡渚名公,稍有所似否也,亦以徵余兰竹之癖如此,观者勿厌其丛、徵明题于玉磬山房。” [2] 

余纸自题:“昔赵子固写兰。往往联幅满卷,而生意勃然。郑所南蕴花老叶,仅仅数笔,而生意亦足。子固孟字王孙,而郑公忘国遗老,盖繁简不同,各就其所见云耳。余雅爱二公之笔,每适兴,必师二公。此卷虽意在子固,而所南本色。亦时时一见,观者当自知之。徵明。”钤:“文徵明印”白文印,“衡山”朱文印。另有王样、项元汴,陶怀玉题跋并钤印。

鉴藏印:“墨林山人”白文印,“项墨林鉴赏印”白文印,“项睿谟”白文印,“李云连珍玩”朱文印,“李氏写山楼藏”朱文印,“凤侪”朱文印,“快雪时晴”白文印,“顺之过眼”白文印等。 [3] 

创作背景

文徵明的绘画早年以工细为主,其青绿细笔,笔墨蕴藉含蓄,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晚年粗细兼能,笔墨愈加苍秀。文徵明花卉成就不亚于山水,但花鸟画作品较少,其画法亦细秀为主。他擅长的兰竹画存世较多,得赵孟頫遗意,潇洒劲逸,如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漪兰竹石图》卷,是他兰竹画中的代表作之一。 [2] 

旧时对梅、兰、竹、菊、松称五君子,是宋、元以来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借物寄情常用的题材,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文氏将兰、竹、松、石等融合在这一长卷中。此画作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文氏时年74岁。 [2] 

艺术鉴赏

此长卷画,画得极有特色,文氏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在主要描绘山、兰、松、石的同时,还延之以洲渚坡陀,气派宏大。刻画竹、石、兰、松等各种情态,应有尽有,间杂以怪石、古松、劲草等。穿插起落,合情合理,整个画卷法度谨严,意态潇洒,其偃卧、疏密、浓淡均合矩莅,引人入境。 [2] 

重要展览

2018年8月,“满庭芳华——馆藏明清花卉画展”在辽宁博物馆举办,《漪兰竹石图》在其中展出。 [1]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文徵明传世画作有《山居雪霁图》《惠山茶会图》《春到寒林图》《吴山秋霁》《溪山对弈图》《绿荫清话图》等等


文章标签: 文徵明 兰竹 白文印 画家 浓淡 漪兰 文氏

猜你喜欢

白玉兰图卷
便面畫選集17张古柏松石圖
古木寒泉图
浒溪草堂
聚桂斋图卷
兰亭修契图
兰竹图
绿荫草堂
墨竹图
达摩祖图卷
临米芾方圆庵记
花卉图14张
烟笼玉树图
山水册页11开
山水圖
人物图
汉宫春晓图
山水立轴
0.0746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