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清: 公元1644-1911年 说明:直口,口沿一道卷边,长颈,两侧各饰一贯耳,硕腹,平底,高圈足。胎骨较厚,通体施青瓷釉,釉色灰青,釉表开细纹片,口、耳上缘釉薄,现出褐色边,施釉至足际,底缘无釉,露胎处加涂黑灰色护胎汁。底面镌刻乾隆皇帝〈咏双耳官窑瓶〉:「修内器犹在,阅年六百赊。虽输铜晕绿,漫拟玉无瑕。古以资盛酒,今惟用插花。提携便双耳,聪达缅重华」御制诗。诗末署「乾隆乙巳仲春御题」纪年铭(乾隆五十年:1785),并落「比德」和「朗润」两枚钤印。北京故宫亦典藏一件器形与之相似,但底部刻另一首〈咏官窑双管瓶〉御制诗,诗末落「乾隆壬寅新正御题」纪年铭(乾隆四十七年:1782),并落「古香」和「太璞」两枚钤印。若将底部御制诗对回乾隆御制诗集,可发现乾隆皇帝于「虽输铜晕绿」下,以「三代青绿缾罍甚伙,以铜坚于瓷也」解释青瓷少见传世的缘由。继而在「漫拟玉无瑕」之下,也以「官窑虽微有冰裂纹,不似哥窑之百圾破也」,说明他珍视官窑器如玉之无瑕的观点。至于「聪达缅重华」,乾隆皇帝虽未在诗注中加以说明,但对照他于〈咏均窑双耳瓶〉中所言:「欲问宣和精物理,达聪虞训可曾思」,而能得知为追缅上古圣人陶于河滨的典范。由此可知,乾隆皇帝降旨刻诗,吟咏之际,心中隐约存在一个观众的概念,但是到底谁是他表演的对象?从词臣于敏中于《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述及乾隆皇帝定期邀约朝臣同游紫禁城看来,乾隆皇帝心目中所设定的观众群,至少应包含朝臣和后世子孙两者。 款识:底(外)御制诗文:修内器犹在,阅年六百赊。虽输铜晕绿,漫拟玉无瑕。古以资盛酒,今惟用插花。提携便双耳,聪达缅重华。纪年铭,乾隆乙巳仲春御题。钤印二,「比德」、「朗润」。 参考:《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余佩瑾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01;《故宫瓷器录 第一辑 宋元》(上编)国立故宫 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国立故宫 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1961/04
文章标签: 乾隆皇帝

猜你喜欢

宜兴窑仿钧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紫砂茶壶
宜兴窑紫砂双螭福寿水丞
德化窑白釉兽耳瓶
德化窑白釉兽耳炉
五彩花鸟长方瓷板
五彩祝寿图挂屏
五彩缠枝牡丹纹尊
紫砂小圆壶
五彩人物挂屏
德化窑白釉暗花胆式瓶
黄地粉彩红蝠纹碗
五彩山水人物瓶
仿定窑白釉划花缠枝花纹玉壶春瓶
青花转心瓶
仿定窑白釉划花云龙纹折沿洗
青花缠枝莲瓶
黄地粉彩菊花纹圆花盆
0.1589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