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清 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说明:高宗对于古文字十分感兴趣,即位初即积极整理内府所藏铜印、玉印,加以考订,同时命大臣搜集文献及古篆,制定三十二体满汉文古篆,乾隆初期即用以抄写〈盛京赋〉,乾隆晚年又增加十体,组合而成四十二体篆,如院藏〈虹文荟古〉玉印即以此诸篆刻成,而这套田黄印则选择其中的九种篆体,两套印章的印文都是回文,也都整理成盒,钤印编辑成册,形成一定的规模。其中这套〈鸳锦云章〉当中挑选增刻三十二体篆所无者为:古文、诅楚文、秦玺篆和汉印篆。 田黄为寿山石中,质地最细腻、润泽的印材,这九件印石脂润莹洁,具半透明感,或隐见红、褐筋、萝卜丝纹,材质优异,尺寸不小,甚为难得,各以不同的异兽为钮,磨砻圆润,刻工不凡。每方印文均以「循连环」三字排列三组,合成九字印文,各方作不同书体,各以不同字起首作成「回文」,是文人文字游戏的一种表现。检视印文的写法及线条,虽说各体均自有名称、典故来源,且各有特点,然而写法总不出以籀篆、古文为体的组合,而线条则是在收笔在起笔处作轻重变化,收尾处加饰造型,或在线条中间加圆或点等。整体而言,线条力道十分平稳顺畅,布局平均干净,具有相同的风格面貌。 印文的内容更是别具用心。「循连环」三字,从字面意义上看,是指依循一定的法则,不断的循环,正呼应九方印章「回文」的排列组合方式,另一方面,「循连环」又指三王的道统,「周书曰:三王之统,若循连环,周而复始,穷则反本。」(《太平御览》卷76),道家炼丹术的经典进一步衍伸谓:「无平不陂,道之自然,变易更盛,消息相应,始复终坤,如循连环,帝王承御,千载常存。」(道家炼丹术的创始经典为(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因原书不存,此引《四库全书》认为诸注本最足以相信的(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为例),也就是说帝王若依循乾坤逆顺之道,则可以历千秋而常存。因此,印谱一开端即言:「截黄钟之管,律吕旋移,还金鼎之丹,阴阳妙合。」指涉其治此组篆印的成就犹如定十二律的规范,而印文内容则言其治国乃顺乾坤之道,又言:「宛转三周,适协箕畴之用,纵横九变,如观韶舞之成,」一方面指回文排列的变化,另一方面更抽象呼应帝王成就「九畴」成功的治国范例,达成舜韶乐之尽善尽美的境界。这套鸳锦云章不仅技艺遒丽,气象庄严,更反映高宗对其在政治与文化上的自我评价。(故杂003488–故杂003496) 款识:器身御制诗文:六读。钟鼎篆。三代刻铭钟鼎,俱用此体。循连环,连环循,环循连,循连环。 参考:《特别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神品至宝》东京国立博物馆, 九州岛岛国立博物馆, NHK, NHKプロモーション, 读卖新闻社, 产经新闻社, フジテレビジョン, 朝日新闻社, 毎日新闻社 编集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岛岛国立博物馆2014/06;《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味》主编:何传馨;执行编辑:余佩瑾、吴诵芬、邱士华、张丽端、许媛婷、陈慧霞、郑永昌、谢镇鸿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13/10;《精彩一百 国宝总动员》蔡玫芬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11/11;《故宫胜概新编》冯明珠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09/09;(赴美展图录)Possessing the Past: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Wen C. Fong, James C.Y. Watt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1996/05;《国立故宫博物院-文房聚英》蔡玫芬、国立故宫博物院日本京都巿:同朋舍出版1992/11
文章标签: 印文 回文 高宗 线条 帝王 故宫博物院 故宫 玉印 编辑 鸳锦云章 内容 成就 印章 古文 台北巿 乾坤

猜你喜欢

乾隆帝田黄三联玺
铜“广储司印”印
皇后之宝
寿山石海水行龙纽“雍正敕命之宝”
青玉蹲龙纽“毓庆宫”玺
寿山石“乡里高门”章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
铜柱钮“大同府印”
寿山石螭纽“乾隆敕命之宝”
青田石“海滨病史”章
白玉螭纽“追逐其章”玺
墨玉交龙纽“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玺
青玉兽纽“千潭月印”玺
白玉交龙纽“太上皇帝之宝”
白玉交龙纽“敬天勤民”玺
田黄石浅浮雕“秋江待渡”章
寿山石鼍龙纽“敬天尊祖”玺
青田石“彰厥有常”章
0.3135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