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楷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册(蝴蝶装‧方幅式)

创作时间: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纸

释文:

(第一则)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苟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于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盭。无君君之心。馀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调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而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治乎。馀又非之。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其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室(当作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恬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乱其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遣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毗。勃然四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第二则)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宋齐梁魏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墨。则入于老。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之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第三则)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无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去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鄙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师。师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馀。馀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怀梅所藏名笔甚富。不独吴门诸名公。供其驱策也。因检笥中素笺属馀小楷。自念髦衰多病。不复能书。或笑八十老翁。旦暮人耳。何可岁年期邪。不意今复书此。然比来风湿交攻。臂指拘窘。不复向时便利矣。乙卯(西元一五五五年)八月七日征明识。

印记资料:

作者印记:征
作者印记:明
作者印记:停云
作者印记:停云
鑑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
鑑藏宝玺:宣统御览之宝
收传印记:陆氏子传
收传印记:留耕堂(重一)
收传印记:世倬
收传印记:默斋
收传印记:五弦先生(重一)
收传印记:端明世家
收传印记:鹤羨
收传印记:田鹗之印
收传印记:席增光印
收传印记:辉先氏
收传印记:宝藏
收传印记:张楷之印
收传印记:冒丹书印
收传印记:商若
收传印记:□册□□

题跋资料: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7
文章标签: 天下 圣人 诸侯

猜你喜欢

白玉兰图卷
便面畫選集17张古柏松石圖
古木寒泉图
浒溪草堂
聚桂斋图卷
兰亭修契图
兰竹图
绿荫草堂
墨竹图
行书卷纸本(顺治七年)纸本
吴门避暑诗轴纸本行书
行草书金山寺诗立轴 绢本
草书赠郑公度草书诗卷 纸本
自书石湖等五首卷行书纸本
兰亭序
文彭草书七律成扇
草书册
行书声光帖页纸本
0.1047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