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行书,行楷书,行草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创作时间: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纸

释文:

(第一则)秦穆公问由馀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律为政。犹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为治。不亦难乎。由馀咲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乃小治。及其后世。日渐骄惰。阻法度之威。上下交争以相篡煞。今戎不然。上含淳德御下。下怀忠信事上。一国之政。犹如一身。(行书)(第二则)欧阳渤海行书史事帖。箕子由馀申屠嘉三帖。乃渤海书。又度尚庾亮二帖。米南宫书耳。南宫既为考论。自记云。究延平之化。岂不有神参孔壁之遗。孰云致误。然其书去欧阳悬绝尘坌污人也。渤海皃怪。字亦险绝。真到内史。行自为法。庄若对越。俊如跳掷。后学莫窥。遂趋尪劣。海岳赞。石菴书于久安室。(行楷书)(第三则)九月七日愔报。得示。知弟渐佳。至庆。想今渐胜食进不。新差难将适。犹悬忧。愔报。(行草)(第四则)凭君纵有鹅溪绢。莫与空花结定形。此两句可作六朝人书旨。唐初惟文皇与虞世南能存此意。然文皇晋祠记已落蹊径。此自运会使然。非识力所能强也。(行楷书)(第五则)远近何他。王右军竟去不。付石首干一节。(草书)(第六则)臣廙言。昨奉表不宣。奉赐手诏。伏承圣体胜常,以慰下情。不审宿昔复何如。承郑夫人乃尔委顿。今复增损。伏惟哀亡愍存。益劳圣心。谨附承动静。臣廙言。(行楷书)(第七则)此奉十七十八日二告。承故不和。甚驰灼。大热。尊体复何如。(行草)(第八则)冯唐祖父赵人也。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着为郎中署长。事文帝。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具以实言。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吾每饮食。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老知之乎。唐对曰。齐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已。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帅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迺拊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众辱我。独亡閒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言吾不能用颇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闑以内寡人制之。闑以外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空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之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复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知能。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匹。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时。赵几伯后会趟王迁立。其母倡也。用郭开谗而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为秦所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军市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壹杀牛以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尝一入。尚帅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文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尚上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繇此言之陛下虽得李牧不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十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武帝即位。求贤良。举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为官。乃以子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魏尚。槐里人也。乙卯九月石菴灯下书。(行楷书)(第九则)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不能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恸。追观孝文元点。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已疏矣。谊以夭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着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着于传云。赞日。张释之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扬子以为孝文亲诎帝尊。以信亚夫之军。曷为不能用颇牧。彼将有激云尔。石菴。(行草书)(第十则)巖下放言五首。钓台。林居野处。而贯万事。花落鸟啼。而成四时。物有才德。水为官师。空明湛群木之影。搏击下诸峰之巇。游鱼静而知机。君子乐而忘归。(行草书)池亭。水嬉者游鱼。林乐者啼鸟。志士仁人观其大。薪翁笱妇利其小。有美一人。独燕居万物之表。(楷书)冠鳌台。石生涯于寒藤。藤耇造于崖树。鳌插翼而成鹏。隘六合而未翥。我来兮自东。攀桂枝兮空与。倚嵌巖兮顾同来。谓公等其皆去。(行草书)博山台。石蕴璵璠。山得其来之泽。木无牺象。天开不材之祥。屹金罏之突兀。其山海之来翔。然以明哲之火。熏以忠信之香。俯仰一时。非智所及。付与万世。其存者长。(行楷书)灵椿台。苍苔古木。相依涧壑之滨。黄葛女萝。自致风云之上。人就阴而息迹。鸟投暮而来归。水影林光常相助发。溪声斧响直下称提。(行草书)元微之作放言诗。乐天叙而和之。谓其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辞新。然是议论多耳。山谷别出新意。或当驾其上也。任渊以为联珠之变体。未知何据。联珠比喻用六义之一。山谷未然。岂是流派。石菴刘墉。(行楷书)

印记资料:

作者印记:日观峰道人(重二)
作者印记:刘墉之印(重二)
收传印记:种石轩
收传印记:曼农鈢藏
收传印记:考愿山房(重二)
收传印记:观缾居鑑藏金石书画记
收传印记:习是斋藏天随阁珍品(重一)
收传印记:天随欣赏
收传印记:习是斋藏天随阁遗箧珍品

题跋资料:

题跋类别:签;作者:谭泽闿包首  刘文清真行书卷子。金粟牋本。乙卯(西元一九一五年)笔。瓶齐秘笈。

题跋类别:作者款识;作者:刘墉本幅(第八则)乙卯(西元一七九五年)九月石菴灯下书;全文:;书体:行楷书;全文: 印记:刘墉之印

题跋类别:作者款识;作者:刘墉本幅(第九则)石菴  印记:刘墉之印

题跋类别:题跋;作者:刘墉本幅(第十则)石菴刘墉  印记:日观峰道人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谭伯羽谭季甫先生昆仲捐赠文物目录,页156-157.248-250
文章标签: 李牧 石菴 行草书 行楷书 云中 行书 作者 印记 楷书 文帝 刘墉 题跋

猜你喜欢

节书远景楼记
刘墉行书论书轴
刘墉行书临米帖轴
刘墉行书诗轴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
刘墉行楷书诗文卷
刘墉楷书七言诗册
铜鼓鸟纹水缸
圆方瓶
郑燮行书诗轴3
邓石如行草诗轴
郑板桥 行书 纸本
铁保行书七言联
张廷济篆书临史颂鼎铭轴
查士标行书五律诗轴
手札绢本
帝王 康熙、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御笔五福图
寿纸
0.3735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