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刻纹镂空瓷簋,东汉,通高18厘米,口径27.5厘米,足径16.8厘米。簋(guǐ音轨)圆形,附盖。口沿微外撇,弧腹,高圈足稍外撇。胎色灰白。通体施釉,釉色青中泛褐。盖顶置环形纽,纽上套圆环。盖面刻花叶和三角纹。口沿镂空小圆孔一周并刻划树枝纹。腹部刻菱形纹。此件器物出土于广州东郊三育路羊山。簋为盛食器,功能相当于大碗,以陶质、青铜质或瓷质较为常见。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以及夏、商、西周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早期陶簋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有的有双耳。商代中期开始,器形演变为敛口,折沿,深腹,圜底,圈足,有的则为敞口,卷沿,斜腹。商代始见原始青瓷簋,三国至西晋时浙江的青瓷窑依然烧制瓷簋。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因最初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出土玉器内容极其丰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文章标签: 青瓷 瓷器 技法 装饰 高温 文化

猜你喜欢

青釉原始瓷划花双系罐
三脚架圆柱形罐(连或尊)与Equestrians和生物,熊形脚_Tripod Cylindrical Jar (Lian or Zun) with Equestrians and Creatures,
球形罐与模拟食人魔面具环手柄_Globular Jar with Mock Ogre Mask Ring Handles 21404
Jar(Hu)与山中的Equestrians和Animals_Jar (Hu) with Equestrians and Animals amid Mountains 12072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
绿釉陶狗
绿釉陶囷
黄釉陶狗
灰陶刻四鱼纹山形博山炉
火炉_Stove 110866
罐子里有锯齿和环绕带_Jar with Sawtooth and Encircling Bands 65877
青釉瓷匜
彩绘云气纹灰陶蒜头瓶
「长生无极」瓦当连筒瓦
戳印纹陶瓮
与循环把柄的三杯碟_Three-Cupped Dish with Loop Handle 42249
青釉原始瓷四系洗
三脚架大锅(丁)_Tripod Caldron (Ding) 25226
0.0898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