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褐斑四系壶,东晋,高17.9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7厘米。壶盘口,细颈,溜肩,肩上置四系,圆腹,平底。肩部刻划数道弦纹。通体施青釉,盘口和肩部涂点褐色斑纹。此器堪称东晋青釉褐斑瓷器中的典型器。西晋晚期开始出现青瓷上涂点褐斑的装饰手法,至东晋时大为流行。它是使用一种含铁较多的“紫金土”点彩在青釉上,,然后烧制而成,属于一次烧成的低温釉上彩。这些褐斑排列或随意,或有一定的规律,为单调的青釉增加了色彩,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主要流行于东晋青瓷器上。其作法是以毛笔蘸铁质彩料在已施釉的器物上涂点斑纹,烧成后,斑点呈褐色,故名褐斑。常饰于器物的口沿、系上或动物的眼睛等部位,亦有通体涂点褐斑者。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及浙江龙泉窑青瓷上亦常以褐斑装饰。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指紫金石,产于青州临胊(今山东省境内),紫色。清《砚小史·青州紫金石》中引唐彦猷《砚录》记载:“……此石盖出于州之南二十里,曰临胊界,掘土数丈乃得。石有数重,人所取者不过第一二重,若至第四重,润泽尤甚,而色又正紫。虽发与端歙同,而质微下。”以紫金石制砚,不知始于何时,但宋人的砚谱中已有紫金石的记述,宋高似孙《砚笺》中记载:“晚唐兢取紫金石,国初已乏。”

文章标签: 青瓷 瓷器 褐斑 器物 青釉 紫金石 通体 装饰 高温

猜你喜欢

越窑系青釉龟形砚滴
青釉辟邪
青釉印花双系罐
盘子
山羊(其中一对)
卫报小雕像Guardian Figurines
俑Tomb Figure
德清窑黑釉唾壶
「建兴二年」铭方格纹砖
墓雕像Tomb Figurine
越窑系青釉印花三兽足洗
数字
青釉印菱纹四耳洗
青釉划莲瓣纹盘口壶
釉陶持供物俑
数字
青釉圆盘
俑Tomb Figure
0.1416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