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盘,北宋,高3.4厘米,口径16.9厘米,足径5.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口镶铜釦。盘内划花装饰,满饰缠枝萱草纹,外壁光素无纹。

此盘采用覆烧工艺,即将口部朝下倒扣装烧。覆烧时,为防止盘口沿与支圈粘连,口沿不能施釉,以致露出骨胎,形成毛涩的“芒口”。所以宋人有定瓷“有芒不堪用”的说法。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人们遂在芒口处镶一圈金、银、铜等,被称作“釦”。据《吴越备史》记载:“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此处之“金装定器”,即指这类镶有金口的定窑瓷器。这种工艺在唐、五代定窑瓷器上已有所见,当时镶金属釦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使器物显得奢华尊贵。定窑覆烧法流行后,镶金属釦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而且还能遮掩“芒口”的缺陷,因而更加普及。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萱草,又名鹿葱、忘忧、宜男,是属于百合科萱草属的一种草本植物,俗称黄花菜、金针菜。据说它有助于孕妇生男,因而又有“宜男萱”之称。《草木记》谓:“妇女怀孕,佩其花必生男”。故古礼规定,萱草宜种于母亲所居住的北堂之畔,于是后世多以萱堂作为母亲或母亲居住地的代称。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划痕较浅,转折灵活,曲线为主,粗细一致,流畅活泼,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布局匀称。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瓷器装烧方法之一。将器物口沿向下覆置于支圈组合窑具内。用覆烧法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克服了器物容易变形的弱点。但由于覆烧出现了芒口(口沿无釉),所以文献中有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的记载。为了弥补芒口这个缺陷,遂在芒口处镶金、银、铜质的边圈。据《吴越备史》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水晶玛瑙宝装器皿二十事。”此处之“金装定器”,即指这类镶金口的定窑瓷器。窑具的一种。多用于覆烧。支圈覆烧是定窑工匠的发明,即将碗、盘类器物口部朝下,倒扣装烧,器物间用支圈间隔,层层相叠。
覆烧法可充分利用窑炉空间,降低烧造成本,不但为北方窑场广泛接受,还南传到江西和浙江,以后又对东南沿海一带瓷窑的装烧法产生影响。
定窑瓷器特征之一。系对瓷器口部因刮去釉层而露出毛涩胎骨的称谓。形成芒口的原因主要是采用某些装烧方法所致,如对口烧、覆烧等,为防止器物之间或器物与窑具相粘连,口部就不能有釉。
口沿无釉会使器物显得不雅观,于是,人们就在器物口边包镶金、银、铜等制成的薄片,称之为“釦”。

文章标签: 装饰 芒口 瓷器 器物 口部 支圈

猜你喜欢

黑釉刻花玉壶春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1
定窑孩儿枕(残)
汝窑天青釉盘
官窑青釉蒜头瓶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耀州窑印花碗
龙泉窑五孔盖瓶
定窑白釉荷叶式盏托
定窑酱釉盖碗
官窑大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
龙泉窑三足炉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
西村窑青白釉褐斑刻划凤纹大碗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托
0.1143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