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元,高7.2厘米,口径27.6厘米,底径24.5厘米。洗口呈花瓣形,腹较浅,坦底。外底正中有脐心内凹。胎体厚重。内外施青釉。外底一环行区域内不施釉,脐心施青釉。外壁刻凸弦纹两道。洗内用刻划技法装饰水波纹、莲花纹,并贴有模印的四鱼纹。此件作品造型规整,釉色柔和,在盛水使用时,器内的纹饰将更显生动活泼。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质滋润,造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亦称“堆塑”、“堆贴”。印出或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于器物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

以鱼与余同音,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鱼”。宋代南北各窑已多有用此题材,在元代景德镇、吉州、磁州、龙泉各窑制品中亦常见,至明清彩瓷中使用更为广泛。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使花纹印到坯体上,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模印”。

文章标签: 器物 瓷器 纹饰 技法 釉色

猜你喜欢

影青带铁斑小瓶
元景德镇窑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
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
Foliate Cup和Stand_Foliate Cup and Stand 21653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用于四个云形脚的花盆的Lobed盆地_Lobed Basin for Flowerpot with Four Cloud-Shaped Feet 12543
福州泉州窑绿釉小葫芦瓶
干碗_Stem Bowl 216084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青白釉贴梅花纹双耳瓶
梨形瓶_Pear-Shaped Bottle 42411
钧窑天蓝釉菊瓣碗
吉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罐
持有一个Lobed花瓶的大象形式的香烛台_Joss-Stick Holder in the Form of an Elephant Holding a Lobed Vase 195395
黑釉杯
碗与程式化的花卉卷轴_Bowl with Stylized Floral Scrolls 41913
青花花卉纹碗
龙泉窑青釉净瓶
0.0934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