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绿釉碗,明正德,高6.6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6.5厘米。碗撇口,弧壁,瘦底,圈足。无款。碗内壁及圈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壁施孔雀绿釉,近足处暗划仰莲瓣纹。此碗虽未署款识,但其典型的正德宫碗式造型和器足内施淡青白釉的特征表明其为正德官窑器。一种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又称翡翠釉、吉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以铜为着色剂,釉色有深、浅两种。明代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色泽青翠鲜艳。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釉色深重葱翠,也有的色浅淡而鲜艳。其釉面薄厚不同,但均开有细碎纹片。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铁锥在已成型的半干坯体上划出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胎上的花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暗划。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其为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品种。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闪白,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称青白釉。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