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青花四字小盅,清康熙,高4.7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2.7厘米。盅直口,敛腹,圈足。内壁有青花篆书“黄、中、在、流”四字。外底青花双圈内有“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书款。此器造型小巧,装饰简洁,胎体极薄,几近脱胎,为康熙官窑精品。相同的小盅我院共藏有4件。除了明永乐青花器外,只有此4件残器具有这种装饰风格,其代表了康熙朝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短暂的低潮后又迅猛发展,出现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它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由于此时烧制青花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产品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