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图》册,明,文俶绘,纸本,设色,每开纵27.8厘米,横42.8厘米。册计8开,分别描绘海棠、石竹、野菊、剑兰等花卉,或为折枝,或衬以湖石、粉蝶,注意相互间在构图上的差异,布局颇具匠心。图中花卉的枝、叶、花瓣多用没骨晕染,不勾勒外轮廓,叶、花瓣内用细线勾其筋脉,注重色彩的精细晕染,色泽鲜丽雅致。同时画家也注意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表现技法,如剑兰图中的叶、花瓣皆以细劲的线条勾勒。图中湖石也以没骨法表现,先用淡墨晕染,再用较湿的浓墨提醒其结构,最后用枯墨在外轮廓处略加勾勒。文俶虽然在画风上偏于精雅谨细,但其注重设色技法和清逸秀雅的格调源自文徵明。册页后有刘之泗跋文。作者钤印有“文俶之印”白文印、“文端容氏”白文印、“文俶”白文印、“端容”白文印、“端操有踪,幽闲有容”朱文印等,鉴藏印有“世□审定”朱文印、“昌伯所得”朱文印、“聚学轩物”白文印、“刘之泗”白文印、“公鲁”朱文印、“兰仪玉度”朱文印等。在其中《剑兰图》页右下有画家自题:“辛未十又二月,天水赵氏文俶画。”辛未为明崇祯四年(1631年),画家时年37岁。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落叶小乔木,叶子呈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亦称海棠,球形,味酸甜。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以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昇擅此法。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

文章标签: 绘画 花卉 文徵明 沈周 文俶 剑兰 画家

猜你喜欢

花卉图册8张 第一开
秋花蛱蝶图
文俶花蝶图扇页
戏蝶卷
花鸟;文震孟对题七绝八开册
文俶花蝶扇面
明 文俶 秋花蛱蝶图
元明书翰第七十六册 册 文俶书治安策
花卉画册 册 明文俶花卉草虫
书画合册12张
出处图卷
山水物件花卉册13开
人物故事图
蕉林酌酒图
便面畫選集8张
仿古山水册8张
临米芾方圆庵记
品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