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秋色图》轴,明,宋旭绘,纸本,设色,纵140.6厘米,横28.9厘米。本幅自识:“万山秋色。万历庚辰初冬,檇李宋旭仿董北苑家法。”钤“石”、“门”联珠朱文,“初旸”朱文印。“庚辰”为明万历八年(1580年),作者时年56岁。图绘层峦叠嶂逶迤而上,古木红叶遍植山谷之间,楼阁飞瀑掩映其中,山脚下溪随路转,水流潺潺,溪畔小径上一文士策杖下山。本幅采用高远式构图,布局疏密有致,设色清淡,水墨秀润,山顶多以“矾头”和杂树点缀,仿自董源。但该图山石多染少皴,杂木丰茂,造景气势险峻,笔法萧散,又受到了五代关仝、范宽和元代黄公望等人的影响。宋旭(1525—1606年),字初阳,号石门山人,浙江湖洲人,后徙居上海松江。宋旭一生喜云游,多居于寺庙精舍,日就禅灯孤榻,时人即用“发僧”来称呼他,即带发的僧人之意。后来他真的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祖玄,自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等,具体卒年不详,从他尚有1606年作品存世,知他此年还在世。
宋旭的画法继承明代吴门绘画传统,主要师法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最擅长画山水,兼善人物。山水画在沈周的基础上融其他名家画法于一炉,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雄劲古拙的画风。宋旭精研古人之法,尤其对宋代李成、关仝、范宽三家推崇备至,曾说:“画山水惟李成、关仝、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莫能方驾,近代难继后尘。”(见《无声诗史》卷三)由于他能远师古人,近取成法,创出了有别于吴派绘画的风格而自成一格,并对明末松江地区的画家产生了长足的影响,世人遂称其为“苏松派”的开山之祖,明末赵左、沈士充等皆出其门下。山水画技法名。指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故名。以矾头表现山峦的叠嶂之貌始见于北宋巨然的画作,米芾《画史》谓:“巨然少年时多作礬(矾)头。”该技法至今仍然在山水画界延续。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关仝(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主要艺术活动在五代时期(907—960年)。他师法荆浩,有“出蓝”之誉。其山水以峭拔、雄奇、深远见长,被后人称为“关家山水”。范宽(生卒年不详),生于五代末,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尚在,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范宽原名中正,字中立,因其习性温缓,世人谓之“宽”,遂以范宽名世。善绘山水,在师法荆浩、李成笔墨的基础上,饱览所居之地终南、华山等处烟霞云壑,形成构图饱满、落笔苍健的艺术风貌。宋人将他与同时代的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代表作有《谿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