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竹石图》轴,清,李鱓绘,纸本,设色,纵195.8厘米,横104.7厘米。

自题款:“雍正甲寅冬十月。复堂李鱓。”钤“鳝印”白文印、“宗杨”朱文印各一方。右上方郑夑题:“君家焦竹浙江东,此画还添柱石功。最羡先生清贵客,宫袍南院四十红。板桥居士弟郑夑拜手为复堂先生题画。”钤“郑夑之印”、“橄榄轩”。雍正甲寅为雍正十二年(1734年)。

画中的芭蕉竹石、月季杂卉皆为庭园中的景物,也是元明以来文人画家常用的创作题材。在这幅画中,芭蕉以粗笔泼墨挥洒而就,浓淡相间,水墨淋漓,极具气势,但不失规矩,准确地表现出蕉叶的俯仰向背;嫩竹用双钩白描,笔法灵活,工而不匠,与芭蕉对比愈显得秀挺多姿;柱石则粗钩轮廓,皴法老辣,染以赭石,以映衬前景的蕉竹;月季杂卉笔致细腻,设色淡雅,起到了丰富和点醒画面的作用。李鱓试图运用水墨写意与工笔设色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文人优雅闲适的意趣。李鱓的画风曾经历三次大的转变,此图是李鱓49岁时所作,属其写意画风逐渐成熟的代表作品。画中郑板桥的题诗表现出对于李鱓以画供奉内廷的羡慕之情,并认为画中的柱石是为国柱石之意。此时李鱓虽已失宠下野,但并未失去仕途之心,自言“到头不信君恩薄,犹是倾心向太阳”。而其时郑板桥中举人尚未中进士,同样怀着“为官心存君国”、“得志加泽于民”的抱负。此件作品提供了二人早期的思想状况。李鱓(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等。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举人,五十三年曾供奉内廷,后官山东滕县知县,因触犯权贵,弃官为民,在扬州卖画自给。擅长花鸟画,从蒋廷锡、高其佩学画,擅工笔花卉,后受林良、陈淳、石涛画法启发,放笔写意,能工能写,绘画题材广泛,是扬州画派中面貌变化最多的一位画家。

用透明的纸覆盖在样本上,以极细的笔划描摹出字的轮廓。一般用黄色油素纸,纸薄而透明,可清晰地映出底本字迹的笔道轮廓。这种将字摹出笔道轮廓的方法称双钩。

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文章标签: 李鱓 内廷 柱石 写意 复堂

猜你喜欢

花鸟十二开
百事大吉图
古柏凌霄图
荷花图轴
花卉十二开(一)
花鸟册十开
李鱓松藤图轴2
李鱓荷花图轴
李鱓松藤图轴
山水扇面
宝相观音图
柳禽图
青山卞居轴
山水圖纸本
梅花牡丹图卷
着色山水
高枝好鸟图
山水十开
0.0941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