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幅题“负土图”。款署“康熙丁丑仲夏广陵禹之鼎写”,钤“禹之鼎印”、“尚基”印二方。丁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禹之鼎时年51岁。卷后有张英、高士奇、孙应龙等多家题跋。
此图描绘翁嵩年带着仆人为亡故的亲人负土建坟的场景。画中翁嵩年头戴方巾,神情肃然,腰缠麻绳,右手拄杖,侧立桥头,遥指前方,面向两仆似有所语。背景郁树葱葱,荒草遍地,小桥流水,偏僻而雅静。翁嵩年的负土之举被看作是行孝的榜样,因而得到了题跋人士的纷纷赞扬。
画中的主要人物面部用淡墨晕染,然后再渲赭色,惟妙惟肖,形神兼具。衣纹以“兰叶描”画出,潇洒飘逸。仆人仅用几笔勾出,其衣纹和裸露的腿部以遒劲粗放的线条写出,具“钉头鼠尾描”的笔意,突出了人物的动态。
此卷的构图颇具匠心,以次衬主,静态中蕴涵动势,背景荒肃寂静,彰显了主人公优雅的气度和忧伤的心境。翁嵩年(1648—1730年),字康饴,号萝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善画山水,气质古雅疏拙。著有《天香书屋稿》、《白云山房集》、《友石居集》。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清代康熙时期儒臣。钱塘人氏,自幼好学能文,工于书法。因大学士明珠推荐,入内廷供奉。康熙十七年(1678年)始,代为书写密谕并纂辑讲章、诗文,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十九年(1680年)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升侍读,累至少詹士。二十八年(1689年)从康熙皇帝南巡,至其家西溪山庄,御赐“竹窗”榜额。后受弹劾退休回籍。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复召来京修书,值南书房,官至礼部侍郎。四十二年(1703年)卒于家,谥文恪。康熙皇帝曾对其评价道:“士奇无战功,而朕待之厚,以其使朕学问增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