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浪轩图》卷,清,禹之鼎绘,绢本,设色,纵38.4厘米,横148厘米。

本幅左下自题“广陵禹之鼎写照”,印文不清。从尾纸题跋悉知,像主名元揆,字树圃。此人待考。从隔水王澍所题“丙辰秋九月题奉树圃年学兄”的时间推断,丙辰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禹之鼎时年30岁,此图应系禹氏早年作品。后有王澍、陈炳、沈德潜、王林任、王誉昌、钱中枢等人题记。

图中水榭临岸而设,竹帘半卷,屋外风起萧萧,翠竹环绕,池塘中荷花盛开,游鱼戏水,池畔两只白鹭悠然自得,山石后小鹿躲藏窥探。像主坐于竹荫嘉木下自斟自饮,吟诗作对,旁有小僮池边洗砚,传递出“正是荷静纳凉时”的意境。

作品构图精细,繁密严整,工笔重彩,设色浓艳,竹树双勾填色,人物面部为墨笔勾勒,淡色晕染,衣纹多方折。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又名“拖尾”,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镶料纸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王澍(1668—1739年),字若林,号虚舟,金坛(今属江苏省)人,后迁居无锡。康熙四十四(1705年)年中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成进士,后入翰林院,累迁户部给事中,后官至吏部员外郎。致仕归,悦无锡山水,买屋金匮山旁,自号二泉,又号恭寿老人、良常山人。《清史稿》有传。书入欧阳询之室,篆书法李斯,为一代书家。亦工刻印。著《竹云题跋》、《虚舟题跋》。

古代的干支记日法,以十个天干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十二个地支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个词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用以记日。

沈德潜(1673—1769年),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古体法汉魏,近体诗宗盛唐,创诗学之格调说,在当时与王士祯、赵执信、袁枚并峙于诗坛。清乾隆初年举鸿博未遇,乾隆四年(1739年)得中进士,时年已67岁。乾隆皇帝曾亲召他讨论历代诗词源流,称其为老名士,命值上书房,擢礼部侍郎,后以年老力衰,准其告老还乡,并仍食原俸。乾隆皇帝赐诗极多,并称他与钱陈群为东南二老。卒赠太子太师,谥“文悫”。著有《五朝诗别裁》、《古诗源》、《竹啸轩诗钞》、《归愚诗文钞》、《西湖志纂》等书。物象外沿以墨线两笔勾勒出轮廓的中国画技法。

文章标签: 人物 王澍 禹之鼎

猜你喜欢

桐禽图轴
修竹幽居图
移居图卷
禹之鼎修竹幽居图轴
禹之鼎恽寿平汪懋麟像卷
禹之鼎王士禛放鹇图卷
禹之鼎清凉山庄图卷
禹之鼎芭蕉仕女图轴
禹之鼎王原祁艺菊图卷
捧梅图纸本
高枝好鸟图
仿唐寅秋林书屋图
双骏图
秋林观泉图卷
山水十开
山水扇面
花卉山水-12
青山卞居轴
0.0767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