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像》轴,清康熙,禹之鼎绘,纸本,设色,纵59.5厘米,横36.4厘米。

此图绘纳兰性德肖像。无款识,左下角钤“禹之鼎”、“尚吉氏”印2方。本幅有严绳孙题1则。裱边有恭亲王题签和清夏仁虎、傅岳荣、宝熙及现代收藏家张伯驹题多段。

图中纳兰性德端坐于榻上,身着侍卫官服,圆脸髭须,应是其中进士后任职期间的形象。人物神态悠然,左手持白玉盏,右手自然弯曲作捻须状。面前几案上置瓷瓶、铜觚之属,所绘为典型的文人博古情节。床榻之栏板为天然大理石板,其纹理宛如自然的山水图案,家具则为明代样式,简洁明快,古色古香,衬托出主人公高雅的情致和尚古情怀。这种以景衬人的手法在古代肖像画中比较常见,禹之鼎对此种手法运用得更是恰到好处。

在创作手法上,此图以“墨骨法”为主,用淡墨细晕人物的五官,使明暗凹凸之感得以体现,然后再以脂赭色涂染,以显出红润的皮肤色泽。墨与色有机地结合,生动地表现出纳兰性德少年得志的儒雅文士风采。此图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而禹之鼎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供职,因而此图的大致创作时间当在康熙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685年)间。此一时期正是禹之鼎画艺成熟时期,此画是其中年时期的肖像画精品。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纳兰性德(1654—1685年),满洲正黄旗人。清康熙时大学士明珠之子,初名成德,字容若,故世多称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官侍卫。精骑射,好收藏鉴赏,善书能诗,尤工词,著有《饮水侧帽词》,清新隽秀,为海内所宗。爱才好客,当时名士多与之游。尝集宋元以来诸儒讲经之书1,800余卷,刻为《通志堂经解》行世。著有《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删补大学集义粹言》等书。惜享年不永,年仅32岁便英年早逝。严绳孙(1623—1702年),字荪友,江苏无锡人。早年为诸生,后弃去,以擅诗文名于时。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授检讨之职,寻迁右中允,曾参与撰修《明史》之事,分纂隐逸传。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辞官归里,自号藕荡渔人。工书法,史载其6岁时即能作径尺大字,片纸只字俱为时所珍。其书以楷书最工,入晋唐人之室,兼擅画。著有《秋水集》行世。宝熙(1871—?年),字瑞臣,号沈盦,北京市人,隶满洲正蓝旗。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度支部右侍郎、学部左侍郎等职。入民国后,曾为北京大总统府政治顾问、伪“满洲国”执政府内务处长等。为清末民国初著名的金石书画文物收藏鉴赏家。张伯驹(1898—1982年),名家骐,字丛碧,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工诗词书画,对戏剧也有很深的研究。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毕业后任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后任天津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建国后任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曾创办古琴研究会、北京书法研究会,任会长。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62-1966年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197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张伯驹早年即喜收藏,所藏法书名画甚众,多为旷代绝品。他在收藏了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和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后,遂以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为号。为了收集这些旷世巨迹,他不惜变卖家产,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建国后将藏品捐献给国家,大部分入藏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代收藏大家,张伯驹先生于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长于折枝花卉的创作,书法则自具个人的独特风貌。著有《秋碧词》、《红毹纪梦诗注》等书。逝世后,后人整理出版有《洪宪纪事诗三种》、《张伯驹词集》、《春游琐谈》及《张伯驹、潘素书画集》等书。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文章标签: 人物 张伯驹 肖像画 禹之鼎 书画

猜你喜欢

桐禽图轴
修竹幽居图
移居图卷
禹之鼎修竹幽居图轴
禹之鼎恽寿平汪懋麟像卷
禹之鼎王士禛放鹇图卷
禹之鼎清凉山庄图卷
禹之鼎芭蕉仕女图轴
禹之鼎王原祁艺菊图卷
得趣在人册13开
山水十开
鸡鸣图
法界源流图
山水图
李香君像轴
白龙潭
隔水吟窗图轴
桃园图
0.0873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