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瓶,清,通高20.5厘米,最大径14厘米。此种形式的瓶是藏传佛教中非常典型的供器。在密教仪式举行过程中,此种瓶往往供奉在高大的佛、本尊的供桌前,瓶中插着吉祥草或孔雀翎,下面的盏中盛放谷物,作为供神和举行仪式中不可缺少的法物。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汉地佛教因修行方法不同分成密教与显教。显教(也称显宗)原本无此称谓,只是因为与密教区别,后人才以之为名。密教也称密宗,分杂密与纯密两种。在唐开元三大士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以前的密教,因其驳杂,没有严格的经典依据,故称为杂密。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分别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经典,创立密宗。密宗有着严格的宗教仪轨,故称纯密。密宗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组成。前五种为“色法”,表现大日如来的理性方面,称为“胎藏界”;后一种为“心法”,体现大智如来的智慧方面,称为“金刚界”。密宗造像是按照密宗经典塑造的,一般不外示于人,这也是称其为密宗的重要原因之一。杂密与纯密不同,它不太重视形象是否外示,出现在石窟寺院中的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为杂密常见的表现题材。在密教中,一般将毗卢遮那与大日如来视为一种形象的两种称法。毗卢遮那(Vairocana)为梵文的音译,本意为遍照,故意译为太阳、大日如来,最初为显教神祗,见于《华严经》,菩提流志所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将其变成密教神祗,但并没有成为主尊,至开元三大士时毗卢遮那成为至高无上之神。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称毗卢遮那而不称大日如来,善无畏、不空则将大日如来与毗卢遮那并称,视为一意。密教在盛唐时期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不空在其所住的大兴善寺建灌顶道场,为唐肃宗亲授转轮王七宝灌顶,后又在全国挑选49位大德常住是寺,密教遂发扬光大,并影响到辽代、南诏、大理国以及日本、朝鲜等国。

文章标签: 佛教 密教 经典 地区 世纪

猜你喜欢

羅漢坐像
金镶东珠菩萨立像
竹刻弥勒佛
祭坛蜡烛Altar Candle
般若品铜镀金佛-地藏菩萨
木雕佛像
紫金八臂积光佛母像
持嘎巴拉喜金刚像
罗汉
藏族金刚密咒铜嘎巴拉碗
寿山石雕罗汉
地藏王菩萨龛像
铜白救度佛母
寿山石雕罗汉
梵铜雅曼达嘠
観音菩薩坐像
田黄石渡海达摩
寿山石雕罗汉
0.1243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