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臂积光佛母唐卡,清,纵67厘米,横45厘米。积光佛母的形象有多种,如一面二臂、三面六臂、三面八臂、三面十臂、三面十二臂等。本幅唐卡上的积光佛母为五面十臂。佛母的五个面孔颜色和表情各异:正面为白色,左侧两面分别为绿色和蓝色,右侧为一红色猪面,此四面皆呈忿怒相,顶端一面为菩萨寂静相。每面各有三眼,表示照顾一切有情。身体呈白色,主臂双手各捧金红色日轮和白色月轮,其余各手伸向两侧,左副臂自上而下分别持弓、无忧枝、绢索、线,右副臂自上而下分别持金刚杵、箭、金刚钩、针。身佩璎珞,腰系彩色布裙,左展立站于莲花座上,莲花座置于6头小猪牵引的四轮辇上。佛母蓝色头光,红色身光,顶立佛塔。四周山川流水,花蔓环绕。佛母的左侧上方为释迦牟尼佛,右侧上方为大日如来;正下方为绿勇保护法。此幅唐卡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时贡奉进宫的,带有浓郁的西藏特色。画面笔法精细,设色浓郁。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佛教中指一切有感情、有意识的生物为“有情”,是“非情”(指草木、山河、大地等)的对称。梵文音译为萨多婆、萨埵,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中为摧毁妖魔的法器。

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

佛像站立姿势的一种,即左腿伸直,右腿弯曲。展立姿是呈忿怒相的神常用的一种站立姿势。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相传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生活在约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间。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决心为世人找到解脱方法,于是舍弃继承王位的太子之位,出家修行,最终觉悟,创立了佛教。

六世班禅,法名罗桑贝丹益西(1738—1780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今西藏日喀则专区南木林人。乾隆五年(1740年)被认定为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翌年迎入扎什伦布寺作床,由安钦·罗桑苏巴为教授其经典并授沙弥戒。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前往拉萨布达拉宫,拜七世达赖喇嘛为师学习佛法。三十年(1765年),清朝廷为颁赐其金册、金印,册封其为班禅额尔德尼。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禅率领僧俗众人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庆贺乾隆帝七十寿辰,历时一年多的跋涉,于翌年七月到达热河,受到隆重的接待。此前仿扎什伦布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班禅起居。参加庆典活动之后,八月班禅前往北京,在京期间,观瞻了皇宫及京内的各大寺院,诵经作佛事。十一月突患天花圆寂于西黄寺。

文章标签: 佛教 班禅 山川 作品 菩萨 佛母 西藏 红色 白色

猜你喜欢

绣弥勒佛像轴
满绣观音菩萨像轴
缂丝加绣尊胜佛母像轴
清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唐卡
清救八难绿度母唐卡
绣燃灯佛像轴
满绣释迦像轴
清康熙满绣释迦牟佛唐卡
缂丝乾隆题赞释迦牟尼像轴
织锦三十五尊无量寿佛轴
满绣千手千眼观音佛像轴
清格萨尔画传之世界雄狮大王唐卡
红色缎织金边绣秘密像轴
堆绫尊胜佛母像唐卡
堆绫尊胜佛母图轴
绣岳帝主像轴
绣吉祥天母像轴
缂丝释迦牟尼佛像轴
0.0918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