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绫尊胜佛母像唐卡,清乾隆,画心纵61.2厘米,横45厘米。清宫旧藏。佛母慈眉善目,三头八臂,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头戴五叶莲花冠,身披庄严天衣和璎珞,佩戴耳环、项圈、臂钏、手镯、脚镯等。左右各四臂,其右四手,一手施与愿印,一手持四股金刚杵,一手执箭,一手托化佛;其左四手,一手屈拇指,掌上扬,作金刚舞菩萨印相,一手持弓,一手托宝瓶,一手执金刚索。座下饰海水宝珠等。画面上部堆绫饰日、月及祥云。画幅四边镶折枝花纹锦及白绳牙边,背面衬黄色绸里。此像画面以蓝缎为地,采用红、粉红、黄、杏黄、墨绿、深蓝、浅蓝、月白和湖色缎按画稿纹样剪裁成各式绫片,贴堆成尊胜佛母像,肃穆而庄严。堆绫中略加刺绣,设色于浓淡之间又显清新典雅。其工艺之精湛,堪称乾隆时期堆绫之代表作。尊胜佛母像轴背面钉白绫,墨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汉文:“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初三钦命章嘉呼图克图认看,各色缎堆绫等尊胜佛母一轴,番称纳穆尔嘉尔麻,清称爵尤鸟墨施厄特厄赫厄墨拂斋希,蒙古称乌期尼喀嵋迎雅。”中国古代织绣品种之一。用料以绫为主,亦可用绢、缎、纱、罗、绸、麻和布等料。将料裁成各式绫片后托纸、粘贴(也有用针线缝钉上的,称之“切针”),堆成各式题材的纹样,或在上面再加刺绣。堆绫工艺在京、冀、豫、赣、苏、浙、闽、甘和西藏等地均有制作。藏传佛教造像中长寿三尊之一,是毗卢遮那的化身。三头八臂,主尊白色,右手持十字交杵,左手持绳索,左右六手分持弓、宝瓶、阿弥陀佛像、箭,结禅定印、与愿印等。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佛教中对诸天人所着之衣的称谓,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净居天衣重三铢。”后演变为对神仙的非凡服饰的泛称。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

又名“接引印”。即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心向外。

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中为摧毁妖魔的法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佛教以佛像中手的各种不同姿势来表示各种特定的含意。称“印相”、“印契”或“手印”。这是识别各尊佛像的重要依据。最常见的印相有:说法印、施无畏印、禅定印、降魔印和与愿印等。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章嘉呼图克图为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之一,是北京、山西、河北、内蒙地域的最高活佛,与清宫廷关系密切。三世章嘉名若必多吉(1717—1786年),甘肃凉州西莲花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被定为三世章嘉,雍正二年(1724年)奉皇帝之命进京。成年之后,因其谙熟佛典,广弘佛法,雍正帝赐封其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雍正十二年,他奉命前往泰宁护送七世达赖喇嘛返藏。乾隆即位后,他更深受重用,掌管京城喇嘛印务处,多次代表朝廷处理蒙藏事务,他与乾隆帝关系密切,被拜为上师,指导宫内佛教活动、佛殿建设以及佛像制造等。他一生著作甚丰,精通汉满蒙藏多种文字,佛学造诣高深,主持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译为蒙文以及满文《大藏经》的翻译。

章嘉是清代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之一,余为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

文章标签: 佛教 佛像 作品 佛母 菩萨 乾隆 活佛 璎珞 折枝

猜你喜欢

缂丝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轴
红色缎织金边绣观音像轴
清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唐卡
满绣千手千眼观音佛像轴
挂毯:佛陀登基
绣燃灯佛像轴
绣线释迦牟尼轴
清狮面佛母唐卡
缂丝加绣观音像轴
清救八难绿度母唐卡
缂丝乾隆题赞释迦牟尼像轴
缂丝加绣尊胜佛母像轴
金刚亥母唐卡
缂丝加绣尊胜佛母像轴
清历代班禅罗桑却坚赞唐卡
红色缎织金边绣秘密像轴
满绣释迦像轴
绣弥勒佛圣界轴
0.1371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