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成就者龙树唐卡,17世纪,西藏,布本设色,画心纵57厘米,横38厘米。龙树,公元1世纪(另一说公元3世纪)南印度安达罗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根据藏文史料记载,龙树师从萨拉哈学习集密教法,并用中观论方法以缘起性空思想为指导,对《集密》解释详尽,西藏密教将龙树尊为密教的创始人及集密教法的主要传承人。西藏著名译师桂?库巴拉孜也认为集密曼荼罗仪轨始于龙树。灌顶教授是龙树派的特有教法,曼荼罗二十仪轨和五次第法成为集密龙树派的特有法门。画中龙树大师坐于蒲团上,左手托佛经,右手结说法印,面容安详。画面上方正中为无量寿佛、宗喀巴、白度母和两位印度祖师像。下方是三位印度高僧。有学者指出是在主尊旁刻有盘龙的树,也有人认为龙树思惟是思惟像的一种称呼。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大乘,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个人之觉悟(如小乘行者)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以此为宗旨之佛教派别,即是大乘佛教。我国与日本之宗派大都属于大乘佛教。汉地佛教因修行方法不同分成密教与显教。显教(也称显宗)原本无此称谓,只是因为与密教区别,后人才以之为名。密教也称密宗,分杂密与纯密两种。在唐开元三大士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以前的密教,因其驳杂,没有严格的经典依据,故称为杂密。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分别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经典,创立密宗。密宗有着严格的宗教仪轨,故称纯密。密宗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组成。前五种为“色法”,表现大日如来的理性方面,称为“胎藏界”;后一种为“心法”,体现大智如来的智慧方面,称为“金刚界”。密宗造像是按照密宗经典塑造的,一般不外示于人,这也是称其为密宗的重要原因之一。杂密与纯密不同,它不太重视形象是否外示,出现在石窟寺院中的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为杂密常见的表现题材。在密教中,一般将毗卢遮那与大日如来视为一种形象的两种称法。毗卢遮那(Vairocana)为梵文的音译,本意为遍照,故意译为太阳、大日如来,最初为显教神祗,见于《华严经》,菩提流志所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将其变成密教神祗,但并没有成为主尊,至开元三大士时毗卢遮那成为至高无上之神。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称毗卢遮那而不称大日如来,善无畏、不空则将大日如来与毗卢遮那并称,视为一意。密教在盛唐时期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不空在其所住的大兴善寺建灌顶道场,为唐肃宗亲授转轮王七宝灌顶,后又在全国挑选49位大德常住是寺,密教遂发扬光大,并影响到辽代、南诏、大理国以及日本、朝鲜等国。又作曼陀罗、曼吒罗、满荼罗等。意为坛、坛场,轮圆具足,聚集。印度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土坛,有时也有上面画佛、菩萨像,事毕像废;故一般以区划圆形或方形之地域,称为曼荼罗。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之意译,在藏传佛教体系中,其既为理想的佛国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同时又是可以赐予众生今生世寿的长寿佛。宗喀巴(1357--1419年),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幼时出家,学显密教法10年,16岁入藏深造,得大师指点,佛学精进,显密兼通。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本,结合自己的见解,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其代表作。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资助下,于拉萨大昭寺创办了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建立了甘丹寺,标志格鲁派体系的形成。后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执政教派,在蒙藏等地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

文章标签: 龙树 作品 宗喀巴 教法 印度 大乘 西藏 经典 众生 方形 佛教 仪轨 创始人 金刚 藏传佛教

猜你喜欢

唐卡窗帘
印度大成就者龙树唐卡
唐卡窗帘
大持金刚唐卡
唐卡窗帘
唐卡窗帘
喇嘛寺悬挂
印度大成就者萨拉哈唐卡
印度大成就者无著唐卡
0.1595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