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55.7厘米,横:84.6厘米。马衡捐赠。此为清拓本。碑立于三国魏黄初五年(225年)。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出土于济宁。碑文隶书,存上截18行,每行9字。书法方整峻拔。下刻有李东琪题记。该碑现下落不明。李东琪,字铁桥,济宁人,好碑,与黄易志趣相投。黄易《跋李铁桥小照》云:“济宁学宫汉碑向止五通,李兄铁桥初得胶东令王君碑於庙门古松根,继得庐江太守范式碑於棂星门墙下。”翁方纲《复初斋集外诗》中有“得石图歌,图为黄小松画济宁李铁桥於州学古松下得”汉胶东令王君庙“碑事也。事在乙未夏,予已有诗”。可见黄易得知李铁桥发现《胶东令王君残碑》十分兴奋,并以其特有的处事风格,“图以纪事”广为传播。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李东琪(生卒年不详),清代人,字铁桥,山东济宁人;一作铁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济宁州志》曰:“东琪克承父学隶书,尊经阁屏风《圣经》一章,其所书也。远近搜寻古碑,遇有端倪,即与黄同知易肩舆往,向榛莽中剜苔剔蓟,且模且读。”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的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旧指学舍。旧方志中常借作门目名,属于学校一类,多载当地学宫的建立、变迁、重建等情况。古代牌楼的一种。以木石合造,柱为出头式,一间二柱,故又称二柱门。其建筑形制起源于古代的“乌头染”,后被封建统治者改名为“棂星门”,成为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即朱缨,字清甫,号小松,江苏嘉定人。明代竹刻名家,为竹刻家朱鹤之子。约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工小篆、行草,亦擅绘画。刻竹继承其父章法,而有出蓝之誉。好刻神仙佛像、山水人物等。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

文章标签: 济宁 黄易 书法 金石 隶书 乾隆 李铁桥 蓬莱 铁桥 古碑 研究

猜你喜欢

熹平石经残石1
汉双连菱形玉璧拓片
析里桥郙阁颂
鲜于璜碑
“甲天下”瓦当
嵩山少室石阙铭册
汉郭有道碑
清拓汉嵩山三阙
汉高颐碑
汉华岳庙残碑阴
郎中郑固碑1
“永受嘉福”瓦当
汉裴岑纪功碑
汉神人出行及北斗星君画像拓片
汉孔彪碑
汉郙阁颂
孔林坟坛刻石册
上尊号碑
0.1545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