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长荡阴令张迁颂》,简称《张迁碑》,竖方形,高314厘米,宽106厘米。碑额篆书“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叙及张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今河南宁陵县境)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长)长,后迁荡阴(今河南荡阴县)令,故吏韦萌等追思其德,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刊石立表以纪之。碑阴刻捐钱人题名及钱数,共三列。碑存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出土于明代初年,最早著录见于都穆《金薤琳琅》。《张迁碑》结体方严高古,宽舒茂密,用笔以方为主,笔致多变化,朴厚中有雄秀之气。碑阴字较完好,笔意雄健酣畅,较之碑阳字灵秀可爱。此碑为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历来评价较高,清杨守敬《平碑记》说它在用笔方面“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受禅》、《孔羡》)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初拓本。“東裏潤色”四字完好。有宝熙等题签,桂馥、郭绍高、汝兰、陆士等跋六段,有褚逢春、汪大燮、翁同龢、陈宝琛等观款,钤“吳門葉香氏藏”、“葉氏秘笈”、“翁斌孫印”、“邱康祚”等印29方。此碑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阮元《山左金石志》,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等书著录。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都穆(1459—1525年),字玄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己未进士。历礼部主客郎中,加太仆少卿。七岁能诗,及长泛览群籍,奉使至秦中,搜访金石遗文,摹拓缮写,著有《金薤琳瑯》。

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初习商,后潜心于历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学,善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后致力于颜真卿、苏轼书风的研习,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馆随员身份赴日本,携古碑帖达万余种,与日本书法家交流研习,因而对日本书坛产生很大影响。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政学堂总教长。著有《日本访书志》、《书学迩言》、《晦明轩稿》等书多种,尤以历史地理和版本目录学成就为著。宝熙(1871—?年),字瑞臣,号沈盦,北京市人,隶满洲正蓝旗。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度支部右侍郎、学部左侍郎等职。入民国后,曾为北京大总统府政治顾问、伪“满洲国”执政府内务处长等。为清末民国初著名的金石书画文物收藏鉴赏家。桂馥(1736—1805年),字未谷,一字冬卉,号雩门,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授云南永平县知县。博涉群书,尤潜心于小学,精通声义,精于碑版鉴赏。书法最工隶书,在清代中后期有一定影响。著《说文义证》、《晚学集》。《清史稿》有传。翁同龢(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朝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帝师傅。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抗战,反对妥协,他是帝党的中坚人物,支持变法,但为慈禧忌恨,《明定国是诏》颁布第四天,就被慈禧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被革职。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文恭,诏复原官。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陈宝琛(1848—1935年),闽县人,字伯潜,同治7年(1868年)进士,为宣统太傅,善书,书瘦劲,似黄庭坚。
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清代孙承泽撰,著录其家藏书画和石刻以及所见他人收藏的书画,共8卷,成书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
阮元(1764—1849年),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善书,精研金石,参与修《石渠宝笈·二编》、《钦定全唐文》等书,有《研经宝集》、《积古斋钟鼎款识》、《浙江金石志》等著述。嘉庆十六年(1813年)阮元编撰《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四卷。

猜你喜欢

郭公庙碑
唐王守琦墓志拓片
鲁峻碑
明拓东汉乙瑛碑
肃府刻淳化阁帖最初拓陈子励藏本十册
文徵明 楷书明妃曲
禅国山碑
明拓三国孔羡碑
张琮碑
明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明拓战国石鼓文册
明□□永乐宫重修墙垣记拓片三件
明拓宝鸭斋兰亭之鼎帖本
九成宫醴泉铭
卢正道碑
唐俭碑
圭峰定慧禅师碑
清郑成功行书轴
0.2099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