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季宣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碑在山东济宁州(今山东济宁县)。拓本纵90.5厘米,横110厘米。隶书18行,前15行是序,行37字,后3行是铭,行35字。碑阴横刻篆书“尉氏故吏处士人名”8字。其它因剥落几难辨认。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翁方纲嘱黄易升碑,于是碑阳较前多若干字。侧刻黄易题记,现仅残存数字。《郑季宣碑》书法古健雅杰,在汉碑中堪称杰作。此本为故宫藏清初拓本。其中“都”字右半清晰,“今司”二字未泐。有潘宁、梁章钜题跋,陈兆崙、刘彬华观款及“许顽”、“章钜之印”等钤印6方。宋洪适《隶续》,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和王昶《金石萃编》等著录。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的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碑石的下端固定在碑座槽内,如榫入槽。岁月一久,碑座尘封泥盖,碑石下部文字渐被埋没,拓碑时需先清扫刮剔方能露出文字使碑文完整,此即升碑。梁章钜(1775-1849年),字茞林,号退庵,福建长乐人。进士出身,官至江苏巡抚。工书,书兼欧、董,其小行楷笔意劲秀。富收藏。著有《藤花吟馆诗抄》等书。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的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入清不仕,改名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著作。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
文章标签: 金石 书法

猜你喜欢

清拓南朝萧憺碑
清初拓唐萧思亮墓志
清拓三国谷朗碑
清拓《兰亭八柱帖》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张宝泛槎图六集(刻本)
清弘历御笔番莲纹及大臣题诗石刻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
清初拓东汉封龙山碑
清拓翁方纲缩临兰亭
清拓《馀清斋帖》王羲之兰亭序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三
翻刻华山庙碑册
清初拓北齐房周陁墓志
清初拓隋苏慈墓志
乞伏保达墓志
清拓乾隆御题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卷
清拓清内府摹刻赵子固落水兰亭卷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一
0.1006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