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双层牡丹纹圆盘,高4.5厘米,口径32.2厘米。此盘黄漆素地,盘内雕双层重叠的牡丹,穿枝过梗,各自成章,或露或藏,繁而不乱,充分表现出明永乐时期果园厂雕漆的高超技法。足内“大明永乐年制”针刻6字为原款,正中的楷书填金“大清乾隆仿古”款为后刻。明早期这类花卉题材的作品多为黄漆素地,不刻锦纹,属《髹饰录》中“有无锦纹者,黄地似之”一类,这种处理方法是对元末张成、杨茂雕漆特征的继承。这种花卉题材的作品,通常以数朵盛开的大花为主,四周衬托含苞欲放的花蕾,这种构图风格为明永乐雕漆的显著特征。此盘漆质坚实,色泽纯正,雕工浑厚,磨工细腻圆润,为明代永乐时期果园厂雕漆的精品。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明早期果园厂漆器的一种雕饰做法,常见于花卉题材的作品中。即以黄漆为底色,不刻锦纹,素地上压朱漆花纹,与山水人物题材的雕漆作品刻锦纹地的做法完全不同。这种黄漆素地的效果极佳,一方面可以突出表面的花纹,另一方面可以使漆地平滑整齐。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御用监”便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元代雕漆名匠张成之子张德刚被召进京,“面试称旨,即授营缮所副”,掌管果园厂漆器的生产。因此,明永乐、宣德时期,果园厂的雕漆保持了元代张成、杨茂雕漆“浑厚圆润,藏锋清晰,磨工大于雕工”的特点。果园厂遗址今不存,据文献记载,在西安门内,棂星门迤西,约为现在西什库之东的灵境胡同一带。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新安平沙黄成所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元代末年嘉兴西塘杨汇的名漆工,以剔红博名。他的作品通常髹漆较厚,故叶厚花肥,极富质感,有独特的魅力。存世作品稀少,又多有流失海外者,故极其珍贵。国内代表作还有:剔犀云纹盘、剔犀云纹盒等。

元末雕漆名匠,与张成齐名。据《嘉兴府志》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杨茂的传世代表作品还有剔红花卉纹尊等。

雕镂之工。

雕漆主要工艺之一。指刻完花纹后,打磨边缘,使器物光润圆滑而无棱角。明中期以前的作品大多施磨工,嘉靖、万历时期出现变化,锋棱显露,至乾隆时形成了刀锋犀利的一派风格,施加磨工的雕漆作品大大减少。

文章标签: 作品 花纹 花卉 漆器 题材 果园

猜你喜欢

剔红花卉纹盏托
剔红花卉盒
剔红牡丹纹渣斗
剔红石榴蜻蜓图方盘
剔红岳阳楼图圆盘
剔红松竹梅草虫纹圆盒
剔红紫萼花纹圆盒
剔红五老图委角方盘
剔黑行旅图委角方盒
剔红云凤纹盏托
剔红梅兰纹圆盒
剔红抚琴图八方盒
剔红芙蓉翠鸟图方盘
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
剔红牡丹纹圆盒
剔红茶花圆盘
剔红牡丹纹圆盘
剔红松竹梅鹤纹圆盘
0.2329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