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红铜蛙兽纹盘,通高12.6厘米,宽41.7厘米,重3.38kg。盘圆形,圈足,双附耳。盘口下饰蟠螭纹二周,足饰三角夔纹一周及云纹一周,双耳饰动物纹。盘内底正中饰一“六星”纹,周围饰四蛙,外有八兽形纹,均以红铜镶嵌。一种金属镶嵌工艺。目前所知,早在商代就出现了于铜器上镶嵌红铜的技术,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嵌红铜的直内戈。西周时期,这种技术几乎被人们遗忘,春秋时,嵌红铜技法又重新恢复和流行起来。

青铜器中的盘一般为承水器,多与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浇水于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宴飨前后行之,也称“沃盥之礼”。此盘形体颇大,也可作盛水之用。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战国时逐渐消失。

蟠螭,即盘曲的龙,躯体较为粗壮。《文选》:“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

又名蟠螭纹,青铜器纹饰之一,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图案近似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体蟠屈。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角是饮酒器,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只有一足。青铜器上经常以夔作主题纹饰。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文章标签: 青铜器 红铜

猜你喜欢

楚王酓『0558』盘
蟠虺纹鼎
兽首编磬
越王者旨於赐剑
蛙纽螭纹铜阳燧
鸟形盉
嵌赤铜象纹五环带盖壶
羽纹四耳缶
秦子戈
莲鹤方壶
嵌松石长剑
者『0040』钟
单孝子鼎
楚王酓璋剑
鱼形壶
嵌红铜狩猎纹壶
邗王是野戈
错金银鸟纹虎子
0.1334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