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人物图挂毯,清,苏州织造。长366厘米,宽267厘米。清宫旧藏。挂毯用毛、丝材质,以缂丝、毛工艺制作。用蓝、白、香色、红、棕、绿、黑等色线,按岁朝图织造。画面上织有壁毯、挂画、隔扇门、门帘、罗汉床、大小条案、圆桌、八仙桌、绣墩、方凳以及陈设物、果盘、饮具等。室内人物老者、婴孩、妇人、官人多达50余位,他们姿态各异。婴孩中有吹喇叭的,有手中拿吉庆有余玩性正浓的,有手持如意的,有手摇拨浪鼓的,有手持绣球的,有敲锣、打太平鼓的,还有扛竹弄花的。老者正看着婴孩们的玩耍,官人似在回答问题,妇人中有的观望热闹场面,有的则正与婴孩玩玩具。整个画面仿佛充满了乐器声、说笑声、玩耍声,营造出了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毯中以缂丝表现人物,其眉目传情、鲜活可爱,宛如一幅精美的人物画卷。毯面上呈现出的墙毯、镜框画等立体图案,形成毯中毯的艺术效果,耐人回味。毯边采用18世纪法国流行的铜镀金相框式样的装饰,使整毯有了中西合璧式的特色。毯背面上方附铜挂钩,以供悬挂用。清宫在冬季需挂毛、呢类窗户毯,此毯就是其中之一。因其工艺复杂、极具观赏,理应是一条精美的窗户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官名。明清江南织造官署的主官。掌理织作“上用”和“官用”绸缎布匹事务。明代由提督太监出任。清代选派内务府司官担任,称织造监督。驻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三处,每处一人。统属于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缎库郎中具体负责考察评定。织造在驻地以钦差官身份出现,与地方最高长官平行;并且充当“圣上”的耳目,密报所在地方官声民情,往往由皇帝亲信出任。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中国古代家具的一种。案面窄而长,案体较高。“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

古代一种常用的坐具,因其上面常覆盖一方丝绣之物而得名,又名“锦墩”、“鼓墩”或“坐墩”,可用草、藤、木、漆木、瓷、石等材质制成,造型多种多样,往往在亲友交往等非正式场合中使用。

文章标签: 缂丝 罗汉 婴孩 人物 苏州

猜你喜欢

木制人
栽绒黄地莲枝花海水纹边地毯
银彩漆仿圈
翠鼻烟壶
纸制鲇鱼风筝
栽绒洋花地毯
六味地黄丸
掐丝珐琅长方盆石榴盆景
银寿字圆药盒
画珐琅开光鼻烟壶
木制金漆鸟音笼2
描金花玻璃瓶装鼻烟
布老虎2
空竹
蒋廷锡绘梅雀图康熙帝书雪梅诗折扇
白套红玻璃鼻烟壶
银烧蓝葵花式墨盒
童子抱鱼吊灯
0.1827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