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二娘款洞天一品端砚,清初期,长23.5厘米,宽20厘米,厚3.6厘米。砚为端石制,随天然形。砚面上方开一横卧长方池,砚池边际刻夔龙盘绕纹,右下方刻篆书印“莘田真赏”、“十砚轩图书”。砚面左侧刻行书“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下刻行楷书“康熙己亥六月任”款。砚右侧刻篆书“吴门顾二娘造”。砚背右半部刻楷书铭文:“不方不圆,不雕不琢。略事磨砻,德修罔觉。如金在冶,如玉离璞。端州多才此超卓,晤言一室君子乐。”下署“甸铭”二楷字;砚背左半部有篆书铭文“敦厚凝重,以为质也。温润密栗,以永式也。磨砺洒涤,以修慝也。日新不息,以崇德也。”刻行书“鹿原”,篆书“林”、“佶”等字。顾二娘的传世作品真伪混杂,此砚构图典雅,雕刻古朴,工艺精良,与当时的制砚艺术风格相符,又经清初学者余甸、林佶鉴赏题跋,其“吴门顾二娘造”款识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清初时人,本姓邹,夫家姓顾,亲翁为顺治年间姑苏城之制砚高手顾德麟,其制砚技艺高超,镌镂精细,风格“自然古雅”,因而名重一时。二娘制砚得其夫顾启明传授,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砚雕技艺之精湛,一时无二。顾二娘非端溪佳石不奏刀,生平所制砚不及百方,数量稀少,因而相当珍贵。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黄任(1683—1768年),号莘田,福建永福人。康熙壬午(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官粤东四会令(广东端州知县)。工诗,有砚癖,康熙时期收藏上好砚十方,名其斋为十砚斋,自号十砚先生。有《香草斋集》、《秋江诗集》传世。原名“香草斋”,为清初福州永泰县诗人黄任所居,在福州南后街光禄坊口早题巷。黄任,字莘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乡试举人,曾任端砚产地广东高要县知县。黄任爱砚成癖,当他罢官回乡时仅带回十方砚,遂改称“香草斋”为“十砚轩”,并自号“十砚翁”。黄任的“十砚”多为当时著名制砚名家顾二娘所制。林佶,字吉人,号鹿原,福建省侯岗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工书,善篆、隶,尤精小楷。家多藏书,著有《朴学斋集》。平生喜藏砚刻铭。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他61岁尚在。

余甸,字田生,初名祖训,字仲敏,福建福清人,寄籍南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其以文章书法名冠一时,闲暇集古今法书,作篆、隶、行、草。喜鉴藏砚,所藏多刻砚铭。林佶字吉人,号鹿原,闽侯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家富藏书,工书法,尤善写书版,汪琬的《尧峰文抄》、陈廷敬的《午亭文编》、王士祯的《渔洋山人精华录》和《古夫于亭稿》等,皆其精写上版,藏书家称为“林氏四写”。

文章标签: 康熙 顾二娘

猜你喜欢

汪节庵书册式墨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项元汴铭端石抄手砚
竹管经天纬地四头笔
雍正款松花江石砚
铜笔架
斑竹管玉笋笔
青玉管碧玉斗紫毫提笔
乾隆款碧玉西园雅集图笔筒
松花江石桃式砚
乾隆款海水龙纹砚式墨
竹管大霜毫笔
嵌蚌池松花石砚
松花江石旭日东升池砚
端石醉翁砚
水晶古琴式镇纸
兰亭修禊绿御墨
澄泥乾隆御制赏砚
0.194775s